尿毒症是各種晚期腎病發展到後期的最終結果,此時腎臟已經失去全部功能。如果患者出現渾身瘙癢、骨痛的症狀,則可能是由於水電解質紊亂、皮膚乾燥等非疾病因素導致,也可能與神經性皮膚炎、蕁麻疹、皮膚感染以及糖尿病足等因素有關。
非疾病因素
水電解質紊亂
當身體內的鉀離子、鈣離子水平降低時,可能導致渾身瘙癢的情況發生,並且由於低鈣血症可引起末梢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出現骨痛症狀。建議及時遵醫囑進行電解質檢查,在明確診斷後給予氯化鈣(Calcium Chloride)治療。
皮膚乾燥
若存在此情況並且不注意護理區域性皮膚,則可能會加重上述不適症狀。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皮膚清潔和溼潤,洗澡不宜過勤,也不宜使用鹼性肥皂或洗頭水等清洗患處,以免加重病情。
疾病因素
神經性皮膚炎
該疾病又被稱為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以精神、神經因素為誘因的皮膚病,常表現為劇烈瘙癢感,抓撓後會出現抓痕並形成結痂,嚴重者還會繼發細菌感染。對此應避免搔抓,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外用卡拉明洗劑(Calamine Lotion)止癢處理。
蕁麻疹
通常是由過敏原刺激所造成,如花粉、塵蟎等,會導致皮膚黏膜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而產生局限性水腫反應,主要表現為風團、紅斑、瘙癢等症狀。此類患者可以服用氯菲安明(Chlorpheniramine)或者勝克敏(Cetirizine)等抗組織胺類藥物治療。
皮膚感染
若未做好個人衛生工作則容易受到致病菌侵襲感染,常見於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患病期間會伴隨明顯瘙癢、疼痛等不適症狀。確診後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塗抹膚利舒軟膏(Mupirocin)或者是褐黴素乳膏(Fusidic Acid Cream)等藥膏來改善。
糖尿病足
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腳部深部組織器官發生的急性或慢性傷害,發病原因可能與下肢循環障礙、周圍神經病變等原因有關。患病以後會出現肢體末端感覺異常、刺痛、麻木、針刺感以及燒灼感等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有可能會導致皮膚潰爛、壞死等情況。如果不積極採取措施治療,也會誘發以上臨床表現。此時應及時就診完善相關檢查,然後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處理。
除此之外,還可能與皮膚腫瘤等多種疾病有關。不可擅自、盲目用藥,以免用藥不當而耽誤病情。同時還需要嚴格遵循醫生指導合理應用藥物,待症狀緩解後及時前往醫院複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