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尿少、尿頻的症狀不一定就是尿毒症,可能是飲水過多等生理性原因導致的,也有可能是泌尿系統感染、攝護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慢性間質性腎炎等病理性原因。
生理性原因
如果短時間內大量喝水或飲料,以及進食西瓜等含水量較多的食物,經過體內代謝排出時會出現尿量增加的情況。此時如果沒有其他不適症狀,則不需要特殊處理,調整飲食結構後即可恢復到正常狀態。
病理性原因
泌尿系統感染
如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等疾病,發炎刺激可導致患者出現尿急、尿痛等症狀,同時因發炎因子的影響還會抑制排尿反射,從而減少小便次數,但每次小便量會有所增多。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頭孢呋辛(Cefuroxim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攝護腺增生
好發於老年男性群體,隨年齡增長而發生攝護腺增生,對膀胱出口進行壓迫,繼而導致排尿異常,表現為尿頻、尿急、尿不盡,並且由於逼尿肌受壓,部分患者還可有尿量減少的表現。確診以後需應用柔沛(Finasteride)、坦索羅辛(Tamsulosin)等藥物,以控制腺體增大,改善排尿異常。
神經源性膀胱
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外傷、腦血管意外等,會導致支配膀胱功能的神經受損,使得膀胱的收縮和貯尿能力下降,就會引起尿頻、尿瀦留等情況,經積極治療後大多能夠恢復正常。
糖尿病腎病
屬於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隨病情發展會造成腎臟傷害,可影響身體水液代謝,導致尿液生成受到影響,伴有乏力、體重減輕、血糖升高等表現。應遵醫囑使用二甲雙胍(Metformin)、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片等藥物,以降低血糖並延緩腎臟病變進展。
高血壓腎病
通常指原發性高血壓造成腎組織損害及電荷喪失,最終導致腎臟損害和臨床症狀,典型症狀為蛋白尿、水腫、夜尿增多等,也會幹擾機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進而引發上述情況。可遵照醫囑採用纈沙坦(Valsartan)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可普諾維膜衣錠(Irbesartan+Hydrochlorothiazide)等降壓藥。
慢性間質性腎炎
可能與遺傳、免疫等因素相關,患病期間會有蛋白尿、血尿、低白蛋白血症等情況,長期如此會影響營養吸收,甚至會引起身體消瘦、乏力、精神萎靡等不良反應。對此應遵從醫生指導採用普賴鬆(Prednisone)、醣祿(Acarbose)等藥物進行治療。
此外,還可能與腫瘤因素有關,如膀胱癌,隨著腫瘤體積不斷增大,會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影響血液循環,致使區域性缺血、缺氧,從而出現此類現象。明確診斷後可行手術切除病變部位,必要時也可聯合化療、放療等方式綜合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