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與血壓升高並存的一組疾病稱為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女性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此疾病的主要表現為蛋白尿、高血壓以及伴隨損害多重器官的全身症狀,是導致早產、低出生體重等不良出生結局及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妊娠高血壓的診斷:同一手臂要測量2次以上的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如果血壓沒有高於140/90mmHg,但跟基礎相比,血壓升高30/15mmHg時 則需要密切追蹤關注。
要注意的是,第一次發現高血壓的時候,需間隔4個小時候再次進行血壓測試,如果上述一致,2次測量收縮壓皆≥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診斷為高血壓。
如果血壓過高,如孕婦收縮壓≥16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時,那麼間隔數分鐘後即可重複測試後做出診斷。
懷孕期間,孕婦的血壓為何會升高?
目前,關於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仍未確定,但子癇前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病機製或與以下幾點因素相關:
1.免疫適應不良:正常情況下,胎兒在懷孕期間內,因為胎盤的免疫屏障作用不會受到排斥。 但若母胎免疫平衡失調、封閉抗體出現不足會導致子癇前症的發生。
2.胎盤淺著床:子宮動脈阻力升高及合併全身血管病變的孕婦較多見子癇前期,其發病因素或與「胎盤淺著床」有一定的關係。
3.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胎盤及蛻膜的細胞毒性物質與發炎介質可能會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而血管內皮受損時,血管內皮收縮因子血栓素A產生增加、血管舒張因子前列環素 分泌減少導致血壓升高。
4.遺傳因素:有相關研究發現,有子癇前症家族史的族群,其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風險高於正常人。
妊娠高血壓可能導致哪些嚴重後果?
妊娠高血壓可引起母體腦部疾病,因為腦血管痙攣、通透性增加會出現腦水腫、充血、局部缺血、血栓形成跟出血。 子癇前症的孕婦則會出現明顯的頭痛,這是由於腦血管阻力跟腦灌注壓上升所引起。
妊娠高血壓不僅會傷害母體,也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因為妊娠高血壓導致的胎盤功能減退,會造成胎兒子宮內生長遲緩、死胎、死產或早產、窒息等多種合併症,且對新生兒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對胎兒神經系統的影響而引起兒童遠期認知的不良結局。
妊娠期出現高血壓,孕婦及家屬應給予與足夠的重視,積極的做懷孕、產前檢查。 及時發現疾病,合理治療,爭取將危害降到最低。
妊娠期用藥會影響胎兒發育?
需要明確的是,積極服用降血壓藥對於孕婦的血壓降低有效果,但無論是降血壓藥物本身和降血壓的速度,都對胎兒及新生兒有潛在風險。
不過妊娠期高血壓的患者,應謹遵醫囑,不要私自停藥,因為不用藥對胎兒產生的危害較大!
有人會問,既然吃藥有影響,但是又不得不用降血壓藥,那妊娠高血壓的孕婦生下來的寶寶是否會健全?
即使用減壓藥有風險,但是妊娠高血壓的孕婦也可以擁有健康的孕期跟嬰兒,在臨床中,大部分的女性預後皆是如此。
不過由於高血壓會導致流向胎盤的血液減少,胎兒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跟營養,所以胎兒的生長速度會有所影響,導致出生時嬰兒的體型較小。 針對這種情況,孕婦更需要謹遵醫囑,最好相關檢查及服藥控制,以確保腹中胎兒發育正常。
妊娠高血壓,日常需注意什麼?
最重要的是合理使用藥物,平時應遵循醫師的囑託來使用藥物,包括降血壓、解痙、鎮靜、擴容及利尿藥物等。 當血壓較高,病情處於較為嚴重的情況最好是住院治療並檢測,再無法正常進行妊娠時需終止妊娠。
每日早晚按時監測血壓,並記錄變化。 注意自身是否有水腫、頭痛的症狀表現。 定期前往醫院復診,進行血液檢查、驗尿的檢查。 當發現身體有異常的情況應及時就醫,儘早的發現預防腦出血、肺水腫、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
懷孕期間應適當休息,高血壓孕婦每天的休息時間不得少於10小時,並保持心情愉悅。 睡覺時可以採取左側臥姿休息,這個姿勢能夠幫助增加胎盤的供血,提高回心血量。
另外,平時可以多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及富含鐵、鈣、鋅食物的攝入,脂肪的攝取應減少、攝鹽量也要控制。 此外,可以在醫師指導建議下,適當的補充鈣劑。
妊娠高血壓,有六類高發生者要注意:體型過胖、有慢性疾病、有高血壓家族史、低鈣人群、壓力大、紅血球過高者,以上人群在懷孕期間需更注意,做好 預防工作,減少妊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
總的來說,懷孕高血壓不是小事情,孕媽及家屬不應輕視,尤其是高危險群。 孕前檢查、定期產檢、懷孕合理預防都需做好,減少妊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