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麻疹與斑丘疹:區分與應對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09
本文介紹了兒童麻疹和傳染性紅斑這兩種常見的兒童急性傳染病。本文還強調了兒童麻疹疫苗的重要性,並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症狀變化,以便及時採取措施。

兒童麻疹症狀

兒童麻疹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以及皮疹。由於麻疹具有傳染性且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建議及時帶孩子就醫以確診和接受治療。

發燒

麻疹病毒侵入人體後會刺激身體產生免疫應答,此時會產生內源性致熱原,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出現發燒的現象。通常起病較急驟,伴隨高燒,可伴有頭痛、乏力等症狀。發熱時應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過度降溫以防影響病情觀察。

咳嗽

麻疹病毒感染會導致呼吸道黏膜發炎反應加劇,從而引發咳嗽的症狀。多為乾咳或有痰,可能持續存在並加重,特別是在夜間。患者可以使用止咳藥物如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來緩解症狀。

流涕

由於麻疹病毒侵襲上呼吸道,會引起區域性組織水腫和分泌物增多,進而出現流涕的情況。表現為清涕或帶黏液樣,常伴有打噴嚏。可透過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來保持通暢。

眼結膜充血

當麻疹病毒侵犯眼部時,會使結膜血管擴張,從而發生充血現象。主要集中在眼角膜邊緣,有時伴有眼淚增多。需注意眼部衛生,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

皮疹

麻疹病毒在體內繁殖複製的過程中,其抗原成分會誘導身體產生免疫應答,形成發炎反應,導致皮膚出現紅斑、丘疹等皮損表現。皮疹首先出現在頸部、耳後,然後迅速蔓延至面部、軀幹和四肢。皮疹期間不宜搔抓,以免繼發感染。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血常規、尿常規以及麻疹IgM抗體檢測以確認診斷。治療措施包括遵醫囑使用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Aciclovir)口服溶液。在麻疹患兒護理中,應確保充足的休息,維持良好的通風環境,並密切監測病情變化,特別是呼吸系統的變化。

傳染性紅斑

傳染性紅斑是由柯薩奇A型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燒出疹性疾病,本病多見於學齡前兒童,常呈自限性。該疾病可透過飛沫傳播、密切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

典型症狀

患者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疹,從數小時到幾天不等,伴有輕微瘙癢或不適感。皮損形態多樣,包括斑丘疹、水皰疹和結痂等。

伴隨症狀

重症病例可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患者還可有腹瀉、腹痛的情況發生。這些症狀通常在疾病的後期更為明顯,可能提示病情嚴重程度增加。

診斷傳染性紅斑一般需要採集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來綜合判斷。醫生會觀察患者的皮膚是否有典型的斑丘疹,並透過觸診檢查淋巴結是否腫大。必要時,還可能會抽取血液樣本以檢測是否存在柯薩奇A組病毒感染特異性IgM抗體。

由於傳染性紅斑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因此需採取隔離措施直至皮損消退。同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等,也是預防傳染的重要手段。此外,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也有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

兒童麻疹疫苗

兒童麻疹疫苗需在2歲前完成接種。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1.2月齡:首次接種。

2.4-6周後:二次接種以加強免疫效果。

3.9個月左右:第三次接種。

4.18-24月之間:第四次接種。

5.接種計劃應在兒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並根據孩子的健康狀況和年齡調整。未按時完成接種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家長應注意及時補種。

病毒紅斑新生兒

病毒紅斑新生兒表現為皮膚出現紅斑,伴有丘疹、結痂等症狀,通常持續2-3周。

病毒紅斑新生兒的發生與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有關。該病毒透過血液傳播進入新生兒體內,刺激身體產生免疫應答,形成發炎反應,導致皮膚出現紅斑。隨著疾病進展,會出現丘疹、結痂等皮損表現。

此外,若患兒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史,則可能導致感染控制不佳,使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

針對病毒紅斑新生兒,家長需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變化,避免使用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並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以促進病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