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不一定就是得了尿毒症。導致貧血的原因較多,包括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非尿毒症因素,以及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失血性貧血等尿毒症因素。
非尿毒症因素
缺鐵性貧血
由於體內缺乏鐵元素而導致的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表現為皮膚蒼白、無力等症狀。建議及時補充鐵劑,如琥珀酸亞鐵(Ferrous Succinate)等藥物進行治療。
巨幼細胞性貧血
是因DNA合成缺陷所致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常與葉酸或維他命B12缺乏有關。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巨幼紅血球增多,全血平均紅血球體積(MCV)增高、有典型貧血和出血症狀等。此時需要積極補充造血原料,如使用葉酸、維他命B12片等藥物。
尿毒症因素
溶血性貧血
是指血管內溶血,主要是因為紅細胞膜異常或紅血球生成減少所引起,常見於遺傳性球形紅血球增多症、海洋性貧血等疾病。此類患者會出現貧血、黃疸、腰痛等症狀,需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氨甲磺酸鹽(Ethamsylate)等止血藥改善。
再生不良性貧血
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骨髓幹細胞及造血微環境傷害,從而導致骨髓增生低下的一類疾病,臨床以貧血、出血和感染為主要表現。對於該病一般採用抗胸腺淋巴細胞球蛋白等免疫抑制劑治療。
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是一種低色素網織紅血球性貧血,屬於一種先天性的核質發育不稱,其特徵為外周血塗片可見到大小形態不同的紅血球,且無核左移現象。對此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司坦唑醇(Stanozolol)促進紅系細胞成熟,並配合使用地拉羅司(Deferasirox)等藥物治療。
失血性貧血
指各種原因造成的身體急性或慢性大量失血,血液中的紅血球丟失過多而引發的貧血,患者會表現出面色蒼白、乏力、心悸、氣短等症狀。通常情況下,若失血量少於總血量5%,則透過飲食調整即可恢復健康;若失血量超過總血量10%時,則可能會危及生命。
因此,當出現貧血的情況後,應及時就診明確具體病因,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採取針對性措施治療。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