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現黃疸:症狀、原因及治療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16
本文介紹了新生兒黃疸的症狀及原因。該疾病可能導致皮膚、鞏膜等部位出現黃染,並伴隨嗜睡、吮吸困難等症狀;其發生與多種原因有關,如膽紅素生成過多或代謝異常。針對不同病因引起的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案也有所不同。因此,當發現寶寶有上述症狀時,應儘快就醫以確定確切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新生兒黃疸症狀

新生兒黃疸表現為皮膚、鞏膜等部位出現黃染現象,尿色加深,還會伴有嗜睡、吮吸困難等症狀。

1.皮膚、鞏膜等部位出現黃染現象

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導致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含量增高,超過了肝臟處理能力。此時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正常值範圍,使皮膚和黏膜呈現黃色染色的現象。

尿色加深

當肝細胞攝取膽紅素的能力下降時,會引起膽紅素排洩障礙,進而引起尿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尿液顏色變深。

嗜睡

高膽紅素血癥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影響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代謝,從而引發睡眠障礙。常見於新生兒,可能伴隨體重減輕或餵養困難。

吮吸困難

若黃疸由感染引起,則發炎反應可能導致區域性水腫壓迫舌咽神經,使其傳導受阻而引發吮吸困難的症狀。此外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等情況。

貧血

重度貧血可加重心臟負擔,長期發展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同時也會加劇呼吸困難的情況發生機率。

建議密切監測嬰兒的身體狀況,特別是對於新生兒來說,任何異常表現都應引起家長警惕並及時就醫。

新生兒黃疸過高原因

新生兒黃疸過高可能由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障礙、肝細胞排洩膽汁受阻、新生兒溶血病、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病因引起,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膽紅素生成過多

由於紅血球破壞增加,超過了肝臟處理能力,導致未結合膽紅素產生增多。可透過光療進行治療,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線將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易於排出體外。

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障礙

當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時,會導致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積累,進而引起黃疸。可遵醫囑使用免疫球蛋白G(IgG)進行治療,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對嬰兒的危害。

肝細胞排洩膽汁受阻

如果肝細胞排洩膽汁的功能受到阻礙,則會導致膽紅素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從而引起黃疸。可以考慮應用白蛋白進行治療,提高血液中白蛋白濃度,促進膽紅素的代謝和清除。

新生兒溶血病

由於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此時紅血球壽命縮短,破壞加速,超過肝細胞處理能力,就會出現黃疸。如果是ABO血型不合所致,可遵照醫生的意見給予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

先天性膽道閉鎖

先天性膽道閉鎖是胎兒期膽管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一種消化道畸形,膽汁無法進入腸道,造成膽紅素返流,引起皮膚、鞏膜等部位黃染。對於確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患兒,通常需要透過葛西手術來建立膽汁引流通路,改善病情。

家長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以及飲食情況,若發現有嗜睡、餵養困難等情況,應立即就醫。必要時,建議進行血常規、血生化、超音波檢查以評估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