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黃疸具體有什麼症狀
核黃疸的症狀包括膽紅素腦病、嗜睡、吸吮反射減弱、肌張力減低等,通常會伴隨輕微的發燒現象。這些症狀可能表明肝臟或膽道系統的問題,建議及時就醫以進行進一步評估和治療。
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腦病是由於未結合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抑制腦細胞線粒體的功能,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減少和神經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易激惹、餵養困難、過度亢奮等,嚴重時可出現運動障礙、痙攣發作等症狀。
嗜睡
核黃疸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影響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進而導致睡眠-覺醒週期紊亂,引發嗜睡的症狀。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性睡眠狀態,難以被喚醒,可能伴有反應遲鈍或昏迷。
吸吮反射減弱
核黃疸會導致腦幹受到傷害,影響到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使吸吮反射減弱。嬰兒可能出現吸吮無力、吞咽困難等情況,同時可能伴隨體重增長緩慢的現象。
肌張力減低
核黃疸會影響大腦中控制肌肉活動的部分區域,導致神經訊號傳導異常,從而引起肌張力減低。典型表現為肌肉鬆弛、被動運動阻力降低,重症患兒可有四肢癱瘓。
發燒
核黃疸通常由感染引起,當身體免疫系統對抗感染時,會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導致發燒。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燒,還可能伴隨寒顫、頭痛等症狀。
核黃疸造成的原因
核黃疸的形成可能與膽紅素代謝紊亂、肝細胞功能不全、膽汁淤積性肝炎、新生兒溶血病或巨球蛋白血癥等有關,針對不同原因需要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方案。
膽紅素代謝紊亂
膽紅素代謝紊亂導致其不能正常排出體外,在體內積累形成高膽紅素血癥。輕度時可遵醫囑使用益生菌如雙歧桿菌、枯草桿菌等促進腸道蠕動和消化吸收;重度時需光療或換血療法以降低膽紅素水平。
肝細胞功能不全
肝細胞功能不全是由於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洩能力下降,導致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可以透過靜脈注射白蛋白來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促進水分迴流至血管內,從而減輕水腫症狀。
膽汁淤積性肝炎
膽汁淤積性肝炎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分泌減少或膽道阻塞,膽紅素無法正常排出而引起皮膚鞏膜黃染。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進行利膽治療,同時還可以配合使用複方甘草合劑液(Compound Glycyrrhizin)進行保肝抗炎治療。
新生兒溶血病
當母親與胎兒之間的血型不合時,會產生抗體攻擊胎兒的紅血球,導致溶血。這些破壞的紅血球會釋放出大量的膽紅素,超過肝臟處理的能力,進而引起核黃疸。如果是ABO血型系統引起的溶血病,可以遵照醫生的意見用免疫球蛋白封閉Fc感受器,抑制巨噬細胞產生Fc感受器,阻止補體介導的溶血作用。
巨球蛋白血癥
巨球蛋白血癥是一種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增殖性疾病,會導致血液中IgM水平顯著增高,進而使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受到限制。對於巨球蛋白血癥患者,通常需要透過化療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比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應用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苯丁酸氮芥等藥物進行緩解。
核黃疸有什麼風險因素
核黃疸的風險因素包括膽紅素代謝紊亂、新生兒溶血病、母乳餵養延遲或不足、先天性膽道閉鎖以及巨球蛋白血癥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膽紅素水平升高,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傷害。建議密切監測患兒的膽紅素水平,並在必要時諮詢醫生以調整治療方案。
膽紅素代謝紊亂
膽紅素代謝紊亂可能導致其在體內積累,引起高膽紅素血癥。針對此原因引起的症狀,可以遵醫囑使用雷巴威林(Ribavirin)顆粒、穀胱甘肽(Glutathione)等藥物進行保肝治療。
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是由於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紅血球破壞加速而引起的疾病,此時會產生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臟攝取和結合的能力,進而出現上述情況。如果是溶血性黃疸所致,則需要配合醫生透過光療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如果病情比較嚴重,還需要透過換血療法來改善病情。
母乳餵養延遲或不足
母乳餵養延遲或不足可能影響膽紅素的正常排洩,導致膽紅素水平升高。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透過增加母乳餵養次數或者調整配方奶等方式來緩解不適症狀。
先天性膽道閉鎖
先天性膽道閉鎖會導致膽汁無法進入腸道,從而引起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增高。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如葛西手術或肝移植術。
巨球蛋白血癥
巨球蛋白血癥是一種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會刺激骨髓產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M,導致血液中IgM水平顯著升高,進而使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結合膽紅素,造成膽紅素瀦留。針對巨球蛋白血癥,通常需遵照醫生的意見採用苯丁酸氮芥片、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膠囊等烷化劑進行化療。
核黃疸怎麼治療
核黃疸的治療方法包括光療調整生理性黃疸、藥物膽紅素清除、白蛋白輸注、血漿置換以及在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的肝臟移植。由於核黃疸可能引起嚴重的神經系統傷害,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光療調整生理性黃疸
光療通常採用間斷照射的方式,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此法透過促進未結合膽紅素的代謝來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主要針對輕度至中度升高且無其他併發症的患者。需監測皮膚顏色變化以避免過度曝光。
藥物膽紅素清除
藥物膽紅素清除包括使用膽紅素吸附劑或其他藥物如苯巴比妥等,具體用藥需遵醫囑。該方法旨在減少肝細胞內膽紅素積聚,緩解由膽紅素引起的不適症狀。適用於新生兒高膽紅素症及某些型別的溶血性貧血。密切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發生。
白蛋白輸注
白蛋白輸注是將健康人的白蛋白溶液靜脈注射到患者體內,需要在專業醫護人員監督下進行。白蛋白可以與遊離膽紅素結合形成穩定的複合物,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這是一種緊急情況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癥的方法。注意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心臟衰竭等情況。
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涉及從患者體內分離異常或有害物質並替換為正常或無害物質,通常在特定裝置上執行。該技術利用其選擇性去除含有高水平膽紅素的致敏紅血球裂解釋放的膽紅素分子。主要用於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病例。實施時應預防出血傾向及其他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肝臟移植
肝臟移植手術是一種複雜的外科手術,需要切除受損肝臟並植入供體肝臟。該措施旨在恢復正常的膽紅素代謝功能,減輕膽紅素積累帶來的壓力。適應於慢性肝病導致的持續性高膽紅素血癥。術後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以防排斥反應。
在診斷核黃疸後,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以防止神經系統永久傷害。同時,建議採取營養支援療法,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避免劇烈運動,以利於身體康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