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現黃疸:常見狀況與關切點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26
新生兒出現黃疸可能表現為皮膚和眼白部分發黃、糞便顏色改變、餵養困難、嗜睡或過度警覺以及痙攣。新生兒出現黃疸可以考慮光療、藥物治療、換血療法、肝臟酶替代治療或脾臟切除術等方法進行治療。

新生兒出現黃疸可能表現為皮膚和眼白部分發黃、糞便顏色改變、餵養困難、嗜睡或過度警覺以及痙攣。新生兒出現黃疸可以考慮光療、藥物治療、換血療法、肝臟酶替代治療或脾臟切除術等方法進行治療。

新生兒出現黃疸有什麼症狀表現

新生兒出現黃疸可能表現為皮膚和眼白部分發黃、糞便顏色改變、餵養困難、嗜睡或過度警覺以及痙攣。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或加重,應立即就醫以排除病理性黃疸。

皮膚和眼白部分發黃

由於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血清中未結合的膽紅素含量增加,在光照下氧化形成膽綠素所致。該疾病通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持續時間不超過2周。輕度至中度的皮膚及黏膜黃染是生理性黃疸的主要特徵之一。

糞便顏色改變

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會將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結合膽紅素,進而被排出體外。但在新生兒時期,肝臟處理能力較弱,無法及時將膽紅素轉化為結合膽紅素,造成血液中的總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糞便變白陶土色。

餵養困難

當黃疸程度較為嚴重時,可能會對嬰兒的食慾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出現厭食、吐奶等症狀。這是由於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所致。

嗜睡或過度警覺

若黃疸發展成為核黃疸,則會導致神經系統的傷害,使患兒處於一種昏沉欲睡的狀態。但也有少數患者會出現易激惹、煩躁不安等過度警覺的現象。

痙攣

嚴重的黃疸可能導致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致使大腦缺氧而引發抽搐發作。此外,還可能出現角弓反張、前囟飽滿的情況。

針對上述症狀表現,醫生可能會進行血清膽紅素測定、超音波檢查等確診,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光療或藥物治療。

新生兒出現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出現黃疸可能是由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障礙、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受限、膽汁排洩受阻、新生兒溶血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膽紅素生成過多

由於紅血球破壞速率超過肝臟處理能力,導致未結合膽紅素的產生增多。可以透過光療治療,如使用間斷照射模式,以避免過度曝光對新生兒皮膚的潛在風險。

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障礙

當肝細胞攝取或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受限時,會導致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水平升高,進而引發黃疸。可遵醫囑用藥物促進膽紅素代謝,例如應用人血白蛋白進行治療。

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受限

如果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受到限制,則可能導致膽紅素在體內的積聚,引起黃疸。可以考慮使用酶誘導劑來改善肝功能,如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片、水飛薊(Silymarin)等。

膽汁排洩受阻

若膽汁排洩受阻,會使得膽紅素無法正常排出體外而返流入血,造成膽紅素濃度增高。針對上述病因,可選用利膽藥進行治療,如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牛磺熊去氧膽酸等。

新生兒溶血

由於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種免疫性溶血病,此時紅血球壽命縮短,從而加速了膽紅素的生成。該疾病通常需要換血療法,即透過靜脈通路輸入與患兒血型相容的紅血球和血漿,以替換異常血紅素。

新生兒黃疸需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避免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建議進行血清膽紅素檢測、血常規檢查以及出生後早期的超音波評估,以確保嬰兒的健康狀況。

新生兒出現黃疸容易引發哪些疾病

新生兒出現黃疸可能引發膽紅素腦病、膽汁淤積性肝病、新生兒溶血病、母乳餵養不耐受、感染性肺炎等疾病,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傷害,導致神經細胞壞死和凋亡。降低未結合膽紅素水平是治療的關鍵,可透過光療或換血療法進行。例如,新生兒可遵醫囑使用白蛋白進行血液置換,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濃度。

膽汁淤積性肝病

膽汁淤積性肝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內、外膽管出現發炎反應和纖維化的一種疾病,膽汁排洩受阻,膽紅素隨血液循環進入大腦,影響腦部功能。針對不同病因選擇相應治療措施,如感染因素所致需抗感染治療,遺傳代謝性疾病則需要特殊飲食及藥物干預。例如,新生兒黃疸可能是由巨球蛋白血癥引起的,此時可以遵照醫生的意見使用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等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

新生兒溶血病

由於母子血型不合導致胎兒紅血球被破壞,釋放大量膽紅素入血,超過肝臟處理能力,在體內蓄積而出現皮膚、黏膜和鞏膜等部位黃染。主要是對因治療,包括光療、換血療法以及應用人血丙種球蛋白等。比如Rh溶血病患兒可按醫囑接受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G(IgG)(IVIG)治療。

母乳餵養不耐受

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與新生兒小腸上皮細胞上的特異性感受器結合後,使結合膽紅素水解為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其在腸道中的重吸收,從而加重了膽紅素的產生和吸收。輕至中度黃疸時,停母乳48~72小時即可使血清膽紅素下降一半以上;重度黃疸者,則需同時配合光照療法。例如,新生兒黃疸可能是因為母乳餵養不耐受造成的,此時可以暫時停止母乳餵養,改為配方奶粉。

感染性肺炎

感染性肺炎是由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部感染,這些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和發炎因子會刺激膽紅素的合成和分泌。抗生素治療是主要手段,根據感染型別選用合適的抗生素。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發的新生兒黃疸,可遵照醫生意見使用歐西林鈉(Oxa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等藥物進行治療。

新生兒黃疸需警惕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風險,建議定期監測膽紅素水平,並注意觀察是否存在嗜睡、嘔吐等症狀。必要時,應進行頭顱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嬰兒的大腦發育情況。

新生兒出現黃疸怎麼治療

新生兒出現黃疸可以考慮光療、藥物治療、換血療法、肝臟酶替代治療或脾臟切除術等方法進行治療。鑑於新生兒黃疸可能具有較高的醫療風險,建議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光療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措施包括光療,通常採用間斷照射的方式進行。透過特定波長的光線作用於皮膚表面,促進未結合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洩,從而降低血清中膽紅素水平。

藥物治療

如果新生兒黃疸是由母乳餵養引起的,則需要暫停母乳48-72小時,並使用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藥物進行治療。上述藥物可以與未結合膽紅素結合形成穩定的結合物,減少其在血液中的濃度。

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是將患兒的舊血抽出並替換為正常或改良的新鮮冷凍血漿的過程。根據患兒病情嚴重程度決定換血次數及每次換血量。該方法旨在去除體內過多的未結合膽紅素,減輕其對腦部造成的傷害風險。

肝臟酶替代治療

肝臟酶替代治療涉及使用人工合成的肝臟酶類藥物來彌補新生兒體內缺乏的部分或異常功能。此措施有助於改善膽紅素代謝異常情況,但須密切監測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脾臟切除術

脾臟切除術是一種外科手術,在全身麻醉下移除患者的脾臟以減輕貧血症狀。由於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導致的高膽紅素血癥可透過切除腫大脾臟來緩解。

新生兒黃疸需密切觀察,避免過度勞累和脫水,以免加重肝功能負擔。家長還要定期帶孩子到醫院複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的併發症。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