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黃疸:瞭解黃疸現象的自然原因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26
生理性黃疸的症狀表現為皮膚和眼白變黃、鞏膜黃染、尿液顏色加深、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以及新生兒餵養困難。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透過光療、藥物治療、母乳餵養、充足睡眠、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措施進行管理。

生理性黃疸的症狀表現為皮膚和眼白變黃、鞏膜黃染、尿液顏色加深、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以及新生兒餵養困難。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透過光療、藥物治療、母乳餵養、充足睡眠、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措施進行管理。

生理性黃疸有什麼症狀表現

生理性黃疸的症狀表現為皮膚和眼白變黃、鞏膜黃染、尿液顏色加深、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以及新生兒餵養困難。如果黃疸持續時間較長或程度較重,建議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皮膚和眼白變黃

生理性黃疸是由於胎兒在母體時未成熟紅血球的破壞,其代謝產物膽紅素需要透過肝臟進行處理。當肝臟功能不完善時,無法及時將膽紅素轉化為其他物質,導致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進而引起皮膚和眼白出現黃色染色。該症狀主要表現在面部、頸部及軀幹等部位,並可能伴有瘙癢感。

鞏膜黃染

生理性黃疸會導致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增高,其中未結合膽紅素會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與神經膠質細胞內的硫酸腦苷脂結合形成膽紅素腦病的標誌性色素,使鞏膜呈現黃色。鞏膜黃染通常出現在新生兒出生後3-5天內,可持續數日至兩週不等。

尿液顏色加深

生理性黃疸會引起膽紅素排洩量增加,此時腎臟會將其過濾出來,隨著尿液排出,從而造成尿液顏色加深的現象發生。這種變化常伴隨有明顯的尿液濃縮現象,且尿液呈深黃色或橙紅色。

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

生理性黃疸的發生機制主要是胎兒在母體內從高氧環境轉入低氧環境時,紅血球壽命縮短,產生大量膽紅素,超過肝細胞攝取能力,未結合膽紅素不能轉化為結合膽紅素,隨血液循環到肝外組織被還原為直接膽紅素,沉積於皮下組織,使皮膚發黃。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可能導致貧血、乏力等症狀。

新生兒餵養困難

生理性黃疸會影響腸道菌群平衡,間接影響鐵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進而引發食慾減退的情況發生。新生兒會出現體重下降、腹瀉或便秘交替等情況,嚴重者可因營養不良而影響成長發育。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血清膽紅素檢測以評估膽紅素水平是否異常。必要時,醫生可能會推薦進行超音波檢查以評估肝臟和膽道系統的狀況。對於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應密切監測嬰兒的健康狀況。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過度疲勞,確保足夠的睡眠時間,有助於促進膽紅素的代謝和排出。

生理性黃疸的原因

生理性黃疸的原因可能是膽紅素生成增加、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能力不足、膽汁排洩障礙、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以及新生兒肝臟代謝功能不成熟。這些因素導致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含量增高,引起皮膚和眼白部分出現黃染現象。

膽紅素生成增加

由於未結合膽紅素的產生量超過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能力,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可透過光療治療,如間斷照射藍光,以促進膽紅素代謝。例如,新生兒可每小時接受5-10分鐘的藍光照射,直至膽紅素水平降至安全範圍。

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能力不足

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不足,使膽紅素不能及時被轉化成其他物質,從而引起膽紅素在體內的積累。可以遵醫囑使用肝臟保護藥物進行治療,如水飛薊(Silymarin)、複方甘草合劑液(Compound Glycyrrhizin)等,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加速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洩。

膽汁排洩障礙

膽汁排洩障礙是指膽汁無法正常排出體外,造成膽紅素在體內積聚,進而引發黃疸。可以透過服用利膽藥來緩解症狀,如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牛磺熊去氧膽酸等,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洩,降低膽紅素水平。

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

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時,會導致未結合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引起膽紅素腦病。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比如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需要換血療法;母乳性黃疸則需暫停母乳餵養48~72小時。

新生兒肝臟代謝功能不成熟

新生兒肝臟代謝功能不成熟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洩,導致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增高。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要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避免過度疲勞或感染等情況加重肝臟負擔。

建議定期監測膽紅素水平,確保其逐漸下降至正常範圍。必要時,醫生可能會推薦進行超音波檢查以評估肝臟和膽道系統的情況。

生理性黃疸容易引發哪些疾病

生理性黃疸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核黃疸等疾病,還可能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炎和膽汁淤積性肝硬化。這些疾病都與膽紅素代謝異常有關,嚴重時可導致神經系統傷害或肝功能衰竭,因此需密切監測並及時處理。

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腦病是由於未結合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傷害。新生兒黃疸的治療通常包括光療或換血療法。光療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線將膽紅素轉化為易於排出體外的形式,例如藍光照射。

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

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指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超過正常範圍,導致皮膚和眼白部分出現黃染。對於生理性黃疸,可透過增加嬰兒餵奶次數來促進膽紅素代謝,減少其在血液中的積聚。

核黃疸

核黃疸由膽紅素在腦內大量蓄積引起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影響腦功能。輕至重度的核黃疸可遵醫囑使用白蛋白進行治療,以提高遊離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能力,降低遊離膽紅素水平。

膽汁淤積性肝炎

膽汁淤積性肝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排洩障礙,膽紅素無法及時排出而引起黃疸。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水飛薊賓葡甲胺片等利膽藥物進行治療。

膽汁淤積性肝硬化

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時,膽汁分泌受阻,膽紅素不能正常排入腸道隨糞便排出,進而逆流入血形成黃疸。針對肝硬化的病因治療有助於改善症狀,如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應戒酒,病毒性肝炎者需積極抗病毒治療。

建議定期監測膽紅素水平,避免脫水,以免加重膽紅素瀦留。必要時,可以進行血常規檢查、肝功能測試以及磁共振成像掃描,以評估肝臟和膽道系統的狀況。

生理性黃疸怎麼治療

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透過光療、藥物治療、母乳餵養、充足睡眠、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措施進行管理。如果黃疸水平過高或持續時間過長,建議諮詢醫生以排除病理性原因。

光療

光療通常採用間斷照射的方式,以避免過度暴露於藍光。具體時間需根據醫囑調整。透過特定波長的光線作用於未結合膽紅素,促進其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從尿中排出。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能包括使用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或膽紅素吸附等方法來降低膽紅素水平。這些措施有助於增加肝臟攝取和代謝膽紅素的能力,從而減少血液中的總膽紅素含量。

母乳餵養

鼓勵母親進行純母乳餵養,並確保嬰兒正確吸吮技巧以提高營養吸收效率。母乳中含有天然的促腸蠕動因子,可加速腸道排空及膽紅素的代謝過程。

充足睡眠

新生兒應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每日至少20小時左右。充足的睡眠幫助身體各項機能的恢復與調節,對促進黃疸消退具有積極作用。

新生兒疾病篩查

新生兒疾病篩查通常在出生後3-5天內採血樣進行實驗室檢測。此措施旨在早期發現並干預遺傳代謝性疾病,防止因膽紅素腦病導致的神經系統傷害。

在實施生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時,家長應注意監測寶寶的皮膚顏色變化以及食慾、大小便情況。若黃疸持續不退或加重,應及時就醫評估是否為病理性黃疸。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