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需要進行的檢查主要包括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建議前往醫院腎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透過血常規、肝功能檢測、腎臟超音波、24小時尿量測定、血液生化檢查、免疫學檢查等明確診斷。
尿毒症患者需要進行的檢查主要包括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建議前往醫院腎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透過血常規、肝功能檢測、腎臟超音波、24小時尿量測定、血液生化檢查、免疫學檢查等明確診斷。
血常規
可出現輕度正色素正細胞性貧血及紅血球分佈寬度增加,白血球一般無明顯變化,部分合併感染者可見白血球升高,嗜中性球增高。
肝功能檢測
由於代謝廢物和藥物在體內蓄積,可能會累及肝臟引起肝損害,表現為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比例失調、丙胺酸(Alanine)氨基轉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異常升高等。
腎臟超音波
多數患者雙側腎臟縮小,皮髓質界限不清,腎回聲增強,CDFI顯示腎臟血流減少。左腎靜脈血栓形成者,可見左腎增大,回聲減低。
24小時尿量測定
為瞭解小便量多少以及有無蛋白尿、糖尿等情況,以便於早期發現慢性腎衰竭。
血液生化檢查
包括尿素氮(BUN)、肌酐(SCr),以及其他電解質如鉀、鈉、氯、鈣、磷等水平,可以反映患者的腎功能情況。若BUN>7.0mmol/L,SCr>260μmol/L,則提示存在尿毒症的情況。
免疫學檢查
如抗嗜中性球胞漿抗體(ANCA)試驗、C-反應蛋白(CRP)、類風溼因子(RF)等指標,有助於排查繼發性因素導致的尿毒症。
除上述檢查外,還需要完善心電圖、胸部X光片、腹部彩色超音波等相關輔助檢查,以評估病情嚴重程度,並指導臨床治療。尿毒症是急慢性腎衰竭的終末階段,此時患者的腎臟已經失去全部的功能,體內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會出現一系列併發症而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確診應儘早開始替代治療,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者腎移植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