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出現尿量減少的原因較多,可能是由於飲水較少、服用利尿劑等非疾病因素導致。若排除此類情況,則考慮與腎臟功能異常有關,如體內水分過多、腎性失鈉、腎小管酸血症、內分泌失調等。
非疾病因素
飲水較少
如果尿毒症患者喝水較少,可引起尿液生成較少的情況,此時建議增加飲水量,通常可以逐漸恢復。
服用利尿劑
部分尿毒症患者可能需要長期使用利尿劑,如呋塞米(Furosemide)、螺內酯(Spironolactone)等藥物促進排尿,以避免水腫和高血壓等情況發生。但如果患者因病情變化或醫生指導不當而大量應用利尿劑,則可能導致尿量明顯減少,需遵醫囑調整用藥方案。
疾病因素
體內水分過多
由於尿毒症患者的腎臟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造成體內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在體內積聚過多液體,從而對膀胱產生一定的壓迫作用,使患者感覺尿少。
腎性失鈉
尿毒症患者會出現低血鉀症狀,如肌無力、厭食、噁心嘔吐等,為改善上述不適症狀,醫生會開具氯化鈉注射液(Sodium Chloride Inj)進行補鈉治療,但此藥會導致身體的高鈉狀態,影響到腎臟的濃縮稀釋功能,進而出現尿量減少的症狀。
腎小管酸血症
由於尿毒症患者存在嚴重的腎功能不全,容易誘發代謝性酸中毒,加重腎小管傷害,甚至會影響腎臟分泌抗利尿激素,導致患者出現尿少的表現,並伴隨有食慾缺乏、肌肉疼痛等症狀。
內分泌失調
由於尿毒症會對身體的內分泌系統產生一定刺激,影響自身血糖水平以及自身免疫調節能力,當胰島素降低時,可能會進一步影響糖類物質的吸收利用,繼而導致尿少的情況。
此外,還可能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原因有關,具體原因還需去醫院檢查來確定。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護理措施,儘量保持情緒穩定,以免加重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