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出現尿液發黃的情況,可能與飲水較少、藥物因素等非疾病因素有關,也可能與膽紅素代謝異常、泌尿系感染、肝細胞性黃疸、結石因素等疾病因素有關。
非疾病因素
飲水較少
如果尿毒症患者喝水較少,導致水分從汗液和糞便中排出,則可引起尿量減少。而人體每日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透過尿液排出,因此尿中的代謝廢物濃度會相對較高,從而會出現尿液顏色加深,此時需注意補充水分。
藥物因素
部分尿毒症患者需要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鈣離子拮抗劑類的藥物進行治療,如益壓穩(Enalapril)、欣立定(Nicardipine HCl)等,此類藥物可能導致尿液發黃,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在停藥後症狀即可消失。
疾病因素
膽紅素代謝異常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肝臟的攝取、結合以及排洩能力,進而導致大量膽紅素進入體循環血液,表現為皮膚黏膜以及其他器官黃染,即為黃疸。當尿毒症合併黃疸時,會導致尿液的顏色變黃,嚴重者還會呈濃茶色樣改變,並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此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熊去氧斑蝥酸膠囊、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藥物進行治療。
泌尿系感染
由於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部位生長並繁殖導致發炎反應,患者的臨床表現有發燒、腰痛、尿頻、尿急、尿痛等,病情較重時可出現少尿或無尿的表現。若不及時控制感染,則可能會造成尿路阻塞,使尿液濃縮而導致尿液發黃,此時需遵醫囑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如頭孢呋辛酯顆粒(Cefuroxime)、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
肝細胞性黃疸
是因化學物質損害或病毒侵犯了肝臟細胞,影響到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所引起的黃疸,常表現為厭食、噁心、嘔吐、疲乏無力、腹脹、瘙癢、尿液發黃等不適症狀。此時需積極給予護肝、降黃藥物治療,如聯苯雙酯滴丸、復方甘草酸苷片等。
結石因素
若存在腎結石、膀胱結石等情況時,隨著結石體積增大,會造成區域性堵塞,無法正常排尿則會使尿液增多堆積於體內,也會引起尿液發黃的症狀。此時需根據結石大小來選擇治療方法,比如較小的結石可透過多飲水自行排出,較大結石需採取手術碎石的方法進行治療。
除了上述情況外,若是存在溶血性貧血、敗血症、白血病等因素,也有可能會引起這種情況。建議前往醫院腎內科就診,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