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骨病變:症狀、檢查、病因、治療、飲食推薦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7
腎性骨病變是腎臟疾病引起的骨骼系統紊亂,包括腎性骨營養不良、腎性骨軟化症等,其症狀有骨痛、骨折易發生等。該病的診斷通常涉及血生化檢查和X光檢查,並可能需要骨活檢。治療可採用磷結合劑、鈣劑、維生素D製劑等藥物,飲食調整也至關重要。

腎性骨病變是腎臟疾病引起的骨骼系統紊亂,包括腎性骨營養不良、腎性骨軟化症等,其症狀有骨痛、骨折易發生等。該病的診斷通常涉及血生化檢查和X光檢查,並可能需要骨活檢。治療可採用磷結合劑、鈣劑、維生素D製劑等藥物,飲食調整也至關重要。

腎性骨病變的症狀

腎性骨病變的症狀包括骨痛、骨折易發生、皮膚瘙癢、貧血、身高縮短或變形性脊柱炎。由於腎性骨病變可能影響腎功能,建議及時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治療和管理。

骨痛

腎性骨病是由於慢性腎臟疾病導致的鈣磷代謝紊亂和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骨質吸收增加、新骨形成減少。這些病理變化會導致骨骼強度下降,從而引發骨痛。骨痛通常出現在四肢長骨幹骺端或脊柱,可能伴有肌肉痠軟無力。

骨折易發生

腎性骨病患者存在骨量減少及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在輕微外傷下容易發生骨折。骨折易發生在任何骨骼,但常見於股骨頸、橈骨遠端等負重部位。

皮膚瘙癢

腎性骨病會引起血清鈣離子濃度升高,刺激周圍神經末梢,進而出現皮膚瘙癢的症狀。瘙癢感通常不固定位置,可遍及全身,嚴重時可影響睡眠。

貧血

腎性骨病伴隨腎功能減退,鐵、葉酸等造血原料缺乏,以及促紅血球生成素不足,都可能導致貧血的發生。貧血導致血液攜氧能力降低,使組織供氧不足,表現為乏力、頭暈等症狀。

身高縮短或變形性脊柱炎

腎性骨病在病變晚期會出現纖維囊性骨炎,導致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稀疏,脊椎壓縮性骨折,因此可能會出現身高縮短的現象。此外,還可能出現駝背畸形,有時會誤診為老年性駝背,但後者有逐漸加重的趨勢,且常伴有肋骨架前後徑增大。

針對腎性骨病的症狀,可以進行血液生化檢查,包括鈣、磷、鹼性磷酸酶和副甲狀腺荷爾蒙檢測。必要時還可進行骨密度測定。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控制高磷飲食、補充維生素D及其活性代謝物,並根據醫囑使用鈣劑和磷結合劑。患者應避免過度攝入含磷食物,保持均衡飲食,並定期監測電解質平衡。

腎性骨病變的檢查

腎性骨病變的檢查可能需要進行血生化檢查、尿液分析、骨活檢、副甲狀腺功能測定和X光檢查。建議就醫後由專業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這些檢查。

血生化檢查

透過檢測血液中的鈣、磷、鎂等礦物質濃度,輔助診斷腎性骨病變。採集靜脈血樣後,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通常在空腹狀態下進行。

尿液分析

評估腎臟功能和可能的代謝異常,有助於發現與腎性骨病相關的線索。收集新鮮中段尿液樣本,在醫院或診所進行常規化學和物理性質分析。

骨活檢

骨活檢是確診腎性骨病變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觀察到骨骼組織病理變化。醫生會在患者皮膚區域性麻醉下取出一小塊軟骨或骨組織進行顯微鏡下觀察。

副甲狀腺功能測定

該檢查旨在確定副甲狀腺素是否異常分泌,以判斷是否存在繼發性高血鈣症。通常採用抽血方式測定血液中副甲狀腺素水平,並結合臨床症狀綜合評估。

X光檢查

X光檢查能夠顯示骨骼結構的變化情況,幫助發現早期的骨質疏鬆或其他異常。患者需躺在X射線機器上,按照操作指示移動身體部位接受輻射成像。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攝入高鈣食物至少24小時,以免影響血生化檢查結果。

腎性骨病變病因

腎性骨病變可能由腎性骨營養不良、腎性骨軟化症、腎性骨硬化症、腎性骨質疏鬆症等引起,這些疾病都與腎臟功能異常有關。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調整,如補充鈣、磷和維生素D,控制高磷血癥等。患者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腎性骨營養不良

腎性骨營養不良是由於慢性腎臟病導致鈣、磷等礦物質代謝紊亂,影響骨骼健康。這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或過量鈣化。該疾病可以透過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來治療,如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葡萄糖酸鈣片等藥物進行緩解。

腎性骨軟化症

腎性骨軟化症是慢性腎衰竭時繼發的鈣磷代謝障礙所致的骨骼病變,會導致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風險增加。患者可以遵醫囑使用活性維生素D製劑如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α-骨化醇膠丸等藥物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

腎性骨硬化症

腎性骨硬化症是慢性腎衰竭引起的鈣磷代謝異常,導致骨組織過度鈣化。這會妨礙正常的骨形成過程,引起骨質增生。針對此病症,醫生可能會建議採用副甲狀腺素進行治療,如骨穩(Teriparatide)、蘭瑞肽注射液等藥物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

腎性骨質疏鬆症

腎性骨質疏鬆症是由慢性腎功能不全引起的鈣磷代謝紊亂,導致骨質減少。這使得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對於該疾病,可遵照醫生的意見服用雙膦酸鹽類藥物進行抗骨質流失治療,比如阿侖磷酸鈉腸溶片、瑞骨卓(Risedronate sodium)等藥物能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延緩骨質丟失。

高磷血癥

高磷血癥是指血液中磷濃度超過正常範圍,長期高磷狀態會影響鈣磷平衡,進而干擾骨礦化過程。控制飲食中的磷攝入是管理高磷的關鍵措施。必要時,可在醫師指導下口服福斯利諾咀嚼錠(Fosrenol)、醋酸鈣顆粒等藥物調節磷水平。

在診斷腎性骨病變後,應定期監測鈣、磷和鹼性磷酸酶水平,並根據需要調整飲食及用藥。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肌肉力量和骨密度,但需避免高強度活動以免加重症狀。

腎性骨病變如何治療?

腎性骨病變可以透過磷結合劑、鈣劑、維生素D製劑、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副甲狀腺賀爾蒙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磷結合劑

磷結合劑透過口服或注射形式給予,根據患者血磷水平和需要調整劑量。常見的有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醋酸鈣等。磷結合劑能減少腸道對磷酸鹽的吸收,降低血磷水平,緩解高磷血癥引起的症狀。

鈣劑

鈣劑包括葡萄糖酸鈣、氯化鈣等,可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給藥,具體用法依醫囑而定。鈣劑有助於改善腎性骨病中因低鈣引起的相關問題如抽筋等,並支援骨骼健康。

維生素D製劑

維生素D製劑通常為口服膠囊或液體形式,根據醫囑確定劑量並定期服用。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利用,對於治療腎性骨病中的低鈣血癥至關重要。

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

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是一種常用的處方藥物,一般透過口服方式給藥,需遵醫囑使用。該藥物能夠增加小腸上皮細胞對鈣離子的通透性,促進身體對鈣質的吸收,進而達到補鈣的目的。

副甲狀腺賀爾蒙

副甲狀腺賀爾蒙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具處方,在醫院內由專業人員注射。該賀爾蒙可以調節鈣磷代謝平衡,提高血鈣濃度,適用於治療腎性骨病中的低鈣血癥。

在應用上述措施的同時,應密切監測患者的電解質及鈣磷水平變化,避免出現電解質紊亂。

腎性骨病變的飲食推薦

腎性骨病變的飲食推薦包括低磷食物、高鈣食物、維生素D營養強化食品、鎂含量適中食物以及優質蛋白質來源。雖然這些食物可能對症狀有所改善,但並不能替代醫生的治療建議。

低磷食物

腎性骨病是慢性腎臟病的併發症,高磷飲食會加重病情。因此,患者需要選擇低磷食物。這類食物有助於控制血磷水平,減少腎臟負擔,常見包括白薯、燕麥等。

高鈣食物

高鈣食物可以補充因腎功能減退而丟失的鈣質,如牛奶、優酪乳等。適量攝入可預防骨質疏鬆,但需監測尿路結石風險,並注意避免過量攝入以防高鈣血症。

維生素D營養強化食品

維生素D缺乏可能導致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加劇腎性骨病變。選用維生素D營養強化食品可促進鈣吸收和利用。合理使用可改善骨骼健康狀況,如橙汁或某些早餐穀物。長期服用需定期檢查血清鈣及磷濃度。

鎂含量適中食物

鎂與鈣代謝密切相關,過多攝入可能影響腎性骨病患者的症狀。選取鎂含量適宜的食物幫助病情恢復。適當食用不會引起明顯的不良反應,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香蕉、菠菜等。

優質蛋白質來源

優質蛋白源能提供必需胺基酸,滿足身體需求,減輕腎臟負擔,如雞蛋、瘦肉等。適度攝入有助於維持營養均衡,支援身體健康,但不宜過量以防止增加腎臟負擔。

腎性骨病變患者應遵循低磷飲食,同時關注每日磷攝入總量不超過800毫克。建議患者在醫師指導下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確保營養均衡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