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尿失禁:症狀、檢查、病因、治療、飲食推薦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7
真性尿失禁是由於多種病因導致的膀胱功能障礙,如膀胱炎、攝護腺增生等。主要症狀為尿液不自主流出,可能伴隨尿頻和夜間尿床。診斷通常涉及多項檢查,包括尿流率測定和骨盆底肌評估。治療選擇基於個體差異,可能包含行為療法、藥物治療或手術方案。飲食調理應側重於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纖維的食物,如雞肉、扁豆以及某些種子類食物。

真性尿失禁是由於多種病因導致的膀胱功能障礙,如膀胱炎、攝護腺增生等。主要症狀為尿液不自主流出,可能伴隨尿頻和夜間尿床。診斷通常涉及多項檢查,包括尿流率測定和骨盆底肌評估。治療選擇基於個體差異,可能包含行為療法、藥物治療或手術方案。飲食調理應側重於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纖維的食物,如雞肉、扁豆以及某些種子類食物。

真性尿失禁的症狀

真性尿失禁的症狀表現為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漏尿,可能伴有尿頻、尿急、夜間尿床。由於症狀持續且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真性尿失禁是由於神經或肌肉控制排尿的功能受損,導致膀胱無法在意識下控制尿液排出。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是指尿液在沒有明顯意願的情況下從尿道口漏出,可能伴有緊迫感和尿意。

漏尿

真性尿失禁患者由於括約肌傷害、鬆弛或者功能障礙,導致尿液不能被有效儲存而發生漏出。漏尿通常發生在壓力增加時,如咳嗽、打噴嚏等,尿液會不由自主地從尿道中流出。

尿頻

真性尿失禁的患者膀胱對容量的變化敏感度降低,導致頻繁產生排尿感覺。尿頻表現為每天排尿次數增多,超過正常範圍,但每次排尿量較少。

尿急

當出現真性尿失禁時,會導致膀胱逼尿肌過度活動,進而引起尿急的症狀。尿急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強烈排尿慾望,難以延遲排尿。

夜間尿床

夜間尿床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對膀胱控制減弱所致,這是真性尿失禁的一種表現形式。尿床指在睡眠狀態下無意識地排尿,尤其是在晚上。

針對真性尿失禁的症狀,建議進行尿常規檢查、超音波檢查以及盆底肌肉評估。治療措施包括行為療法、藥物治療如抗膽鹼藥或α-腎上腺素(Adrenaline)能感受器激動劑,嚴重情況下可考慮手術治療。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和飲料,並根據醫囑進行適當的盆底肌肉鍛鍊。

真性尿失禁的檢查

真性尿失禁可以透過尿流率測定、殘餘尿量測定、骨盆底肌功能評估、膀胱壓力-流率測定、骨盆腔造影等檢查進行診斷。如果症狀持續存在,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尿流率測定

透過測量排尿時的尿液流動速率,評估是否存在排尿障礙及膀胱功能異常。患者在固定時間內排空膀胱,並記錄排出尿量和時間,計算平均尿流率。

殘餘尿量測定

該檢查用於確定排尿後膀胱內未排盡的尿液量,以判斷是否存在尿瀦留。透過導尿術獲取一定量的尿液樣本,並與預期排尿量進行比較。

骨盆底肌功能評估

此專案旨在評價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有助於診斷真性尿失禁是否由骨盆底肌功能減弱引起。醫生會指導患者進行一系列骨盆底肌鍛鍊,同時觀察其控制排尿的能力。

膀胱壓力-流率測定

該檢查可提供膀胱收縮和尿液流出之間的關係資訊,幫助識別神經源性或機械性排尿問題。通常採用特殊傳感器插入尿道,在充盈狀態下記錄膀胱壓力量化資料。

骨盆腔造影

該方法能夠顯示泌尿系統結構和功能狀態,對於瞭解真性尿失禁原因至關重要。將顯影劑注入脊髓或周圍靜脈系統後拍攝X光片,分析影像變化情況。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使用可能影響膀胱或盆底功能藥物至少24小時。

真性尿失禁病因

真性尿失禁的病因可能包括膀胱炎、攝護腺增生、壓力性尿失禁、腦中風和多發性硬化症。

膀胱炎

膀胱炎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炎症性疾病,可引起急迫性尿意感及漏尿現象。患者可能會在意識喪失或無法控制排尿的情況下發生尿液不自主流出,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尿失禁症狀。此外,還伴有恥骨上疼痛、發燒、尿頻、尿急等不適症狀。

攝護腺增生

攝護腺增生是一種常見的男性疾病,由於攝護腺組織細胞異常增長,導致排尿困難、尿瀦留等問題。隨著病情進展,儲存在體內的尿液量逐漸增加,當達到一定容量時,會誘發尿失禁的發生。常伴隨的症狀還有尿頻、尿急、夜尿增多以及尿流變弱等。

壓力性尿失禁

壓力性尿失禁是指在進行咳嗽、打噴嚏等活動時腹壓增高而出現尿液不自主地從陰道口溢位的現象。該病與年齡、生育等因素有關,通常會影響生活品質並可能導致社交尷尬。典型症狀是在腹部壓力增加時如咳嗽、打噴嚏、運動時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腦中風

腦中風是由於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突發性神經功能缺損,其典型的臨床表現之一為尿失禁。這可能是由於大腦皮層受損影響了對膀胱和尿道的控制所致。除此之外,還可能出現偏癱、言語不清等症狀。

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累及視神經、脊髓、腦幹等部位,會導致神經訊號傳導受阻,從而引發尿失禁的情況。除尿失禁外,患者還可能出現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視力模糊等症狀。

針對真性尿失禁的病因,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相應治療。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同時還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真性尿失禁如何治療?

真性尿失禁可以透過行為療法、盆底肌肉鍛鍊、抗膽鹼能藥物、抗利尿藥和生物反饋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通常包括提高認知、心理教育和膀胱訓練等非侵入性技術,旨在改變患者對尿失禁的看法和控制排尿的行為。此措施有助於緩解因精神因素導致的真性尿失禁。透過專業人員指導,幫助患者建立自信,減少焦慮情緒,從而改善症狀。

盆底肌肉鍛鍊

骨盆底肌群運動包括凱格爾運動和其他針對性練習,每日多次進行,以增強括約肌力量。該方法針對真性尿失禁的核心問題-括約肌功能障礙。透過增加肌肉張力和協調性來提高控尿能力。

抗膽鹼能藥物

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平(Atropine)或丙米嗪可按醫囑口服,以減少膀胱過度活動引起的尿失禁。這類藥物作用於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感受器,降低膀胱對刺激的敏感度,從而減少尿液洩漏。適用於因神經源性原因導致的真性尿失禁。

抗利尿藥

抗利尿劑如去氨加壓素(DDAVP)可用於調節多尿症患者的排尿頻率。該類藥物透過減少腎臟對水的重吸收來減少尿量,縮短兩次排尿之間的時間間隔。適合治療因頻尿導致的真性尿失禁。

生物反饋治療

生物反饋結合了傳感器監測和患者學習如何控制身體反應的過程,在臨床指導下進行定期會話。此法有助於識別並糾正錯誤的身體反應模式,針對真性尿失禁中的功能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在治療真性尿失禁時,應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或飲料,如咖啡因和酒精,以減少尿液產生。同時,建議採取個體化飲食計劃,確保營養均衡,並根據醫囑調整食物種類及數量。

真性尿失禁的飲食推薦

真性尿失禁的飲食調理主要考慮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纖維的食物,如雞肉、扁豆、燕麥、鮭魚、南瓜籽等。雖然這些食物可能對症狀有所改善,但並不能直接治療真性尿失禁。

雞肉

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夠幫助身體修復受損組織,對於尿失禁患者有益。長期食用雞肉可以補充營養,提高身體免疫力,但需注意適量攝入,避免過量導致肥胖等問題。

扁豆

扁豆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群,可促進消化系統健康,改善膀胱功能。適量食用扁豆有助於預防便秘、維持血糖穩定。但對扁豆過敏者不宜食用。

燕麥

燕麥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腸道蠕動頻率,減少膀胱刺激。經常吃燕麥片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水平,並提供持久的能量來源。但是不建議空腹食用以防止胃部不適。

鮭魚

鮭魚是omega-3脂肪酸的重要食物來源,具有抗炎作用,可能對減輕真性尿失禁症狀有幫助。經常食用鮭魚幫助心血管健康,但高血脂或痛風患者應限量食用。

南瓜籽

南瓜籽富含鋅元素,而鋅在生殖器官發育及維持正常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適當進食南瓜籽有助於改善男性攝護腺問題,進而緩解尿失禁的症狀。南瓜籽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每天適量食用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但要確保不過量攝入,以免引起上火。

飲食調整是輔助治療真性尿失禁的方法之一,但並不能直接治療該疾病。患者平時還要注意保持規律的排尿習慣,避免憋尿,以減少尿液瀦留引起的不適症狀。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