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腎炎症候群是由多種病因如急性腎小管傷害、尿路阻塞等引起的疾病,其症狀包括尿量減少和發燒。該疾病的診斷通常涉及尿液分析、超音波檢查和CT掃描。治療方案因個體差異而異,可能包括補液治療、抗生素治療以及利尿劑應用。患者應保持低鹽、低脂飲食,並確保充足的水分攝入及限制蛋白質攝入。
急性腎炎症候群的症狀
急性腎炎症候群的症狀包括尿量減少、水腫、尿色改變、血尿、發燒等。這些症狀可能表明腎臟功能出現問題,建議及時就醫以便進行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尿量減少
急性腎炎患者由於腎臟濾過功能受損,導致體內水分瀦留,引起尿量減少。尿量減少可能伴有水腫,因為身體試圖透過保留液體來補償腎臟的不完全排水。
水腫
當腎小球過濾率降低時,會導致體內的鈉離子和水分子滯留在組織間隙中,進而引發水腫。水腫通常首先出現在眼瞼、面部或下肢等部位,並隨著病情進展而擴散到全身。
尿色改變
尿液顏色的變化可能是由發炎引起的血尿所致,此時血液中的紅血球被破壞,釋放出血紅素,使尿液呈現紅色。這種症狀可能伴隨有腰痛、發燒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腎區腸絞痛。
血尿
血尿是由於腎小球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或腎小管傷害導致紅血球進入尿液所致。在急性腎炎中,發炎反應會刺激腎小球內皮細胞和基底膜,使其變得脆弱易碎,從而增加紅血球漏出的風險。血尿通常呈茶褐色或洗肉水樣,可能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發燒
急性腎炎是由感染誘發的免疫應答異常所導致的疾病,在發炎因子的作用下,體溫調節中樞出現障礙,會引起發燒的症狀。發燒還可能伴隨寒顫、頭痛、乏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高燒痙攣。
針對急性腎炎的症狀,可以進行尿常規檢查、腎功能檢測以評估腎臟狀況。治療措施包括遵醫囑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利尿消腫,以及應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抗感染。患者平時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幫助疾病的恢復。
急性腎炎症候群的檢查
急性腎炎症候群的檢查可以包括尿液分析、尿常規、腎功能檢查、超音波檢查和CT掃描。鑑於AKI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及時就醫以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管理。
尿液分析
透過檢測尿液中的白血球、蛋白質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泌尿系統感染或腎臟問題。採集新鮮中段尿液樣本進行實驗室分析,可快速提供初步結果。
尿常規
檢查可以發現血尿、蛋白尿等異常情況,有助於診斷急性腎炎。留取晨起第一次排尿樣品,在無菌條件下送至檢驗室進行化驗。
腎功能檢查
該檢查用於評估腎臟的工作效率和過濾能力,幫助確定是否存在腎功能障礙。通常空腹狀態下抽取血液樣本來測定肌酐、尿素氮等指標。
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成像能夠顯示腎臟的大小、結構及是否有積液等情況。患者平臥位,醫生使用高頻探頭輕柔掃過腹部區域以獲取影象。
CT掃描
CT掃描能提供腎臟解剖資訊,並協助識別可能存在的結石或其他異物。在操作期間患者需仰臥於檢查床上,接受輻射劑量較大的電離輻射。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大量飲水以免影響尿液分析結果準確性。此外,應告知醫生任何已知藥物過敏史及其他相關健康狀況,確保安全並獲得準確的醫學資訊。

急性腎炎症候群病因
急性腎炎症候群可能由急性腎小管傷害、急性間質性腎炎、急性腎缺血、尿路阻塞、腎栓塞等病因引起,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急性腎小管傷害
急性腎小管傷害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管細胞傷害或壞死,導致腎功能短暫下降。這可能是由於感染、藥物毒性或其他疾病因素。治療可能包括停用任何已知引起腎毒性的藥物,並使用利尿劑來減少水腫。
急性間質性腎炎
急性間質性腎炎是腎臟的發炎反應,由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或某些藥物引起。這種發炎會導致腎小管周圍組織發紅、腫脹和受損。患者可遵醫囑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進行緩解,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片等。
急性腎缺血
急性腎缺血是指腎臟血液供應不足,通常由大塊結石堵塞輸尿管下段引起,此時腎臟處於無尿狀態,無法排出體內廢物和液體,進而引發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如果確診為該病因,則需要及時行經皮腎鏡取石術將結石取出,以恢復正常的尿液排洩。
尿路阻塞
尿路阻塞是指尿液流動受阻,可能導致尿液積聚在腎臟中並引起壓力增加,從而損害腎小管結構。這進一步影響了腎小球的功能,導致蛋白尿的發生。對於該病因,可透過手術解除阻塞,例如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膀胱造瘻術等。
腎栓塞
腎栓塞指血液循環中的血栓或其他固體物質阻塞腎動脈,導致腎實質缺血和腎功能障礙。腎栓塞會直接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使血液中的蛋白質漏入尿液中。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克隆皮得格(Clopidogrel)等抗血小板藥物進行緩解。
建議定期監測腎功能指標,如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以及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脫水。
急性腎炎症候群如何治療?
急性腎炎症候群可以透過補液治療、解熱止痛劑、抗生素治療、利尿劑、腎功能支援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補液治療
補液治療透過增加血容量來改善腎臟灌注,通常採用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該措施有助於緩解因腎炎引起的尿量減少和尿色深黃等症狀。充足的液體攝入有助於稀釋有毒物質,促進其排出體外。
解熱止痛劑
如果患者出現發燒、頭痛等不適症狀時,可遵醫囑使用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片等藥物以減輕症狀。上述藥物能夠起到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但需注意個體差異及可能的副作用。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通常由感染原因導致者開始,根據病原體型別和敏感性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特定細菌感染所致急性腎炎症候群中,應用針對性強且不易產生抗藥性的抗生素如盤尼西林類、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類等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利尿劑
利尿劑治療包括呋塞米(Furosem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等藥物,每日按時口服。這些藥物具有強大的利尿作用,能迅速降低體內水分含量,緩解水腫及高血壓狀態。適用於存在水鈉瀦留引起的心臟衰竭或肺水腫患者。
腎功能支援治療
腎功能支援治療涉及血液清潔技術,如腹膜透析或連續靜息靜脈內血液濾過,在專業人員監督下執行。此措施旨在穩定患者生命體徵,並輔助清除體內積累的廢物與液體積聚。對於有持續性腎功能損害或急性腎傷害嚴重情況下的管理至關重要。
在治療急性腎炎症候群的過程中,應避免高鹽飲食,以免加重水腫和血壓上升的情況。同時,定期監測腎功能指標,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急性腎炎症候群的飲食推薦
急性腎炎症候群患者的飲食推薦包括低鹽、低脂、高維生素攝入、充足水分攝取以及限制蛋白質。
低鹽
患者體內可能存在水鈉瀦留,此時如果食用過多的食鹽可能會加重水腫和高血壓的症狀。透過減少食物中的鈉含量來控制每日鈉的攝入量,有助於緩解症狀並促進身體恢復。
低脂
脂肪在胃腸道中被分解成三酸甘油脂等物質後吸收進入血液成為血脂,進而影響腎臟功能。對於存在急性腎傷害風險或已經出現輕度傷害者而言,高脂飲食會進一步損害腎小球濾過膜結構與功能完整性,加速病情進展惡化結局;同時也會加劇蛋白尿程度。因此需要調整日常膳食結構以降低總能量及飽和脂肪酸攝入比例,並增加不飽和脂肪酸佔比。
高維生素
補充足夠的維他命C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輔助治療疾病。此外還可以促進鐵質吸收利用,預防貧血發生發展。建議適當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如番茄、奇異果等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
充足水分攝取
充足的水分幫助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促進廢物排出體外。但要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飲水,避免過度導致水腫的發生。
限制蛋白質
由於患者可能有血尿現象,所以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以免加重腎臟負擔。每天可適量吃一些優質蛋白食品如雞蛋、瘦肉等。
針對急性腎炎的飲食調理需個體化制定計劃,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除上述提及的飲食注意事項外,還應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促進疾病的康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