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路結石的病因多樣,包括鈣含量過高、尿酸排洩障礙等。典型症狀包括尿頻、尿急和腰腹疼痛。常用檢查手段有尿液分析、超音波和CT掃描。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如調整飲食結構和藥物治療。增加水分攝入是推薦的飲食措施之一。
尿路結石的症狀
尿路結石的典型症狀包括尿頻、尿急、尿痛、血尿,以及腰腹疼痛。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和處理尿路結石。
尿頻
尿路結石患者由於結石刺激膀胱黏膜,導致膀胱敏感性增加,進而引起尿頻的症狀。尿頻症狀通常出現在膀胱部位,可能伴有尿急、尿不盡感。
尿急
當存在有尿路結石時,會對尿道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從而誘發出現尿急的現象發生。尿急主要表現為排尿慾望強烈且難以控制,常伴隨尿頻和尿痛等症狀。
尿痛
尿路結石移動或傷害尿路組織時,會導致區域性發炎反應和神經反射增強,引發尿痛。尿痛通常發生在尿道口、膀胱頸部等部位,可呈刺痛或灼熱感。
血尿
尿路結石會摩擦、傷害泌尿系統黏膜,導致微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混入尿液中形成血尿。血尿通常在排尿過程中或之後出現,顏色從淺紅色至深褐色不等,嚴重程度取決於出血量。
腰腹疼痛
尿路結石移動時會造成輸尿管痙攣,此時會引起腰部腸絞痛。此外,還可能會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和刺激,導致腹部不適。腰腹疼痛是尿路結石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疼痛通常集中在腰部或上腹部,並可能放射到下腹部或股部。
針對尿路結石的診斷,建議進行超音波檢查以評估結石的位置和大小。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如、腎石通顆粒等以及手術取石,如經皮腎鏡碎石術。患者平時應注意多喝水促進排尿,避免攝入高鈣食物,同時定期複查以便監測病情變化。
尿路結石的檢查
尿路結石的檢查通常包括尿液分析、尿常規、超音波檢查、X光檢查和CT掃描。如果疑似患有尿路結石,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取準確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尿液分析
透過檢測尿液中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判斷是否存在白血球、蛋白質等異常情況。採集新鮮的中段尿液樣本,在無菌條件下進行離心處理後送檢。
尿常規
檢查可發現尿路結石患者是否存在血尿、蛋白尿等情況。留取晨起第一次排尿樣品,送往實驗室進行顯微鏡下觀察。
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能夠直觀地顯示腎臟、輸尿管及膀胱內的結構,並且可以發現小於1cm的結石。患者需要仰臥位平躺在檢查床上,醫生會在患者的下腹部塗抹耦合劑並輕壓以確保其舒適。
X光檢查
X光檢查能清晰地顯示腎實質內結石及其大小、部位以及有否阻塞。患者需採取站立姿勢或仰臥位,按照指示移動身體以便全面拍攝。
CT掃描
CT掃描能夠提供更為詳細的結石位置、大小、形態等資訊。在操作期間,患者需保持靜止不動,遵循技術人員指導完成整個過程。
上述所有醫學檢查前,應避免攝入可能影響結果的食物或液體,如高鈣食物或含利尿劑藥物。

尿路結石病因
尿路結石病因複雜,可能由尿液中鈣含量過高、尿酸排洩障礙、代謝性骨病、長期臥床、尿路阻塞等引起。治療需針對具體病因進行,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診療方案。
尿液中鈣含量過高
當尿液中的鈣離子濃度超過其飽和度時,就會形成結晶並逐漸生長成結石。針對高鈣尿石的治療包括調整飲食以減少鈣攝入量、增加水的攝入量以及使用藥物如噻嗪類利尿劑來促進鈣排洩。
尿酸排洩障礙
尿酸是普林代謝產物,正常情況下大部分尿酸透過腎臟排出體外。若存在排洩障礙,則會導致尿酸在體內積累,從而引發痛風等疾病。對於尿酸結石患者,可以遵醫囑服用異嘌呤醇(Allopurinol)、非布索坦(Febuxostat)片等降尿酸藥物進行治療。
代謝性骨病
代謝性骨病患者的骨骼和軟組織可能存在異常,導致鈣磷代謝紊亂,進而引起尿路結石的發生。治療此類病因所致的尿路結石通常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例如維生素D中毒引起的尿路結石可遵照醫生的意見用雙膦酸鹽進行治療。
長期臥床
長期臥床會導致尿液在膀胱內滯留時間過長,使鈣鹽沉積而形成結石。針對該原因引起的尿路結石,建議多喝水、勤排尿,並適當下地活動,必要時也可遵從醫生意見應用結石清(K-Citrate)緩解症狀。
尿路阻塞
尿路阻塞是指尿道或輸尿管被異物堵塞,阻礙了尿液的正常流動,導致尿液濃縮和沉澱,從而形成結石。對於因尿路阻塞引起的尿路結石,可透過手術的方式解除阻塞,比如經皮腎鏡碎石術、輸尿管鏡取石術等。
針對尿路結石,建議定期進行尿常規檢查、超音波檢查以及X光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存在的問題。
尿路結石如何治療?
尿路結石可以透過多飲水、調整飲食結構、藥物排石、體外衝擊波碎石、經皮腎鏡取石術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多飲水
患者應增加每日水分攝入量,以促進小結石排出和減少新結石形成。多飲水有助於稀釋尿液中結晶物質濃度,降低結石形成風險。對於小於0.5公分的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有自行排石的可能性。
調整飲食結構
建議患者避免高鈣、高鹽食物,如奶製品、醃製食品等,並適量補充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合理飲食幫助控制鈣代謝異常引起的結石增長,而維他命C可輔助促進草酸鈣結石溶解。不直接涉及小於0.5公分的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
藥物排石
根據醫囑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如結石清(K-Citrate)、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等。上述藥物可以調節尿液pH值,進而影響結石成分溶解與析出,達到溶石或防石的目的。但並不適用於小於0.5公分的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
體外衝擊波碎石
利用高能級X射線聚焦後產生的強大壓力場,經過定位後對準體內的結石發射多個光束,將大塊結石擊碎成小塊以便於排出。該技術適合直徑大於0.5公分且位於腎盂或輸尿管中的結石。操作過程中需注意保護周圍正常組織不受輻射損傷。
經皮腎鏡取石術
在區域性麻醉或全身麻醉下,使用經皮腎鏡進入腎臟內部,直視下取出結石。此方法主要針對較大或複雜型別的尿路系統梗阻性疾病。手術後需密切監測可能出現的併發情況,例如感染或出血。
在治療尿路結石的過程中,應遵循醫囑,定期複查,監測結石大小及位置變化。除上述措施外,還可透過運動促進結石排出,如跳繩、慢跑等。

尿路結石的飲食推薦
尿路結石的飲食推薦如下所述:
增加水分攝入
充足的水分可以幫助稀釋尿液,減少晶體濃度,從而降低結石形成的風險。建議每天至少飲用8杯水,並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限制高鈣食物
過量的鈣質攝入可能導致草酸鈣類結石增長,所以對於存在有鈣代謝異常或者已經有鈣鹽沉積性疾病的患者而言,應減少奶製品、蝦皮等含鈣較高的食品進食頻率。
控制鈉鹽攝入
過多的鈉會導致尿液中的鈣和磷酸鹽含量升高,促進結石形成。因此,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減少食鹽使用量,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醃製食品。
適量補充維他命C
維他命C幫助預防草酸鈣結石的發生,可以透過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來攝取。但不宜過量,以免引起腹瀉或其他不適症狀。
均衡飲食結構
合理搭配谷薯類、肉蛋奶及豆類、果蔬類以及油脂類等各類食物,有助於滿足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維護身體健康。
在患有尿路結石期間,需要定期複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憋尿、不久坐不動等,以減少對泌尿系統的刺激。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