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尿失禁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壓力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等。針對不同原因需採取針對性治療。常見的檢查方法有直腸指診和超音波檢查。該病症通常伴隨突發性排尿失控等症狀。治療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如抗膽鹼藥和抗利尿劑。預防保養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和定時排尿來實現。
老年人尿失禁的形成原因
老年人尿失禁可能是由壓力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膀胱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壓力性尿失禁
由於年齡增長導致盆底肌肉和尿道括約肌功能減弱,無法有效控制尿液流出。這會導致在咳嗽、打噴嚏或運動時出現尿液不自主漏出。可透過盆底肌肉鍛鍊如提肛運動來改善症狀,也可以透過手術治療如陰道前壁修補術進行干預。
充盈性尿失禁
當膀胱過度充盈超過其容量時,會壓迫周圍的組織結構,包括神經和肌肉,從而引起尿失禁的發生。減輕膀胱負擔是關鍵管理策略,例如使用定時排尿法或者限制液體攝入量等措施。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留置導尿管以緩解壓力。
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脊髓傷害等會影響大腦對膀胱的控制,進而引發尿失禁的症狀。針對原發疾病的治療是核心手段,如腦中風的恢復期康復訓練,以及針對脊髓傷害的物理療法等。
膀胱炎
發炎反應會引起膀胱壁敏感度增加及收縮力增強,可能導致尿意頻繁且難以控制,進一步發展為尿失禁。抗生素治療是首選方案,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選用合適的藥物如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類、喹諾酮類等口服或注射。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長期高血糖狀態可導致周圍神經受損,影響到膀胱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進而引發尿失禁。控制血糖水平是首要任務,可以透過飲食調整、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等方式實現。同時還要定期監測血糖並調整治療方案。
建議定期進行泌尿系統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處理相關問題。對於存在尿失禁風險的老年人,應避免飲用利尿劑,以減少尿液積聚引起的充盈性尿失禁發生機率。
老年人尿失禁的檢查
老年人尿失禁的檢查可能需要進行直腸指診、膀胱功能測定、尿流動力學檢查、超音波檢查以及殘餘尿量測定等。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評估尿失禁的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直腸指診
透過觸診直腸壁以評估其結構和功能是否異常,有助於診斷是否存在肛門括約肌傷害導致的尿失禁。醫生會戴上手套,在患者排空膀胱後進行檢查,輕柔地將手指插入患者的肛門,感受直腸壁的情況。
膀胱功能測定
該檢查旨在評估膀胱容量、收縮力及控制能力,幫助確定尿失禁的原因。通常在醫院環境下由專業人員操作,包括充盈試驗、殘餘尿量測量等專案。
尿流動力學檢查
此檢查用於評估排尿時身體對膀胱和尿道肌肉的控制能力,可識別神經源性或肌肉功能障礙引起的尿失禁。患者需要在指定裝置上記錄排尿過程,並可能接受藥物刺激以觀察反應。
超音波檢查
利用聲波成像技術評估骨盆腔器官位置與結構異常,如膀胱膨出或子宮脫垂可能導致的尿失禁。無創檢查,患者平躺,醫生在腹部塗抹耦合劑後使用探頭掃描相應區域。
殘餘尿量測定
該檢查旨在量化每次排尿後留在體內的尿液量,以判斷是否存在尿瀦留問題。患者在排空膀胱後短時間內再次嘗試排尿,並收集未排出的尿液量。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服用利尿劑至少24小時,以免影響結果準確性。

老年人尿失禁的症狀表現
老年人尿失禁的症狀表現為突發性排尿失控、尿頻、尿急、夜間多尿和下腹部墜脹感。
突發性排尿失控
隨著年齡增長,膀胱肌肉的控制能力減弱,導致突然失去對排尿的控制力。患者可能在咳嗽或打噴嚏時出現漏尿現象,嚴重時甚至無法提前意識到需要排尿。
尿頻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減退或者逼尿肌過度活動,使儲尿期膀胱容量減少,從而引起尿頻的情況發生。通常會伴隨頻繁的小便次數增加以及尿量減少。
尿急
當老年人患有尿失禁疾病時,會導致膀胱括約肌收縮無力,進而引發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現象發生。同時還會伴有強烈的排尿慾望,並且難以延緩排尿時間。
夜間多尿
如果存在壓力性尿失禁等問題,則可能會因為睡眠中體位改變而誘發尿意,從而出現夜尿增多的現象。此外還可能出現遺尿症、失眠等症狀。
下腹部墜脹感
若患者長期處於尿失禁狀態,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泌尿系統感染,發炎因子刺激區域性黏膜會引起上述不適症狀。此外,還可能會有尿道灼熱感、刺痛等其他症狀。
對於尿失禁症狀明顯的老年人群,建議進行盆底肌肉鍛鍊以增強控尿能力。如提肛運動,每次收縮肛門及陰道壁,持續數秒鐘後放鬆,每日重複多次。飲食方面宜清淡,避免過多飲水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老年人尿失禁怎麼治療?
老年人尿失禁可以採取生活方式干預、抗膽鹼藥、抗利尿劑、盆底肌肉鍛鍊、行為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生活方式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調整和體重控制,如避免飲用利尿劑、酒精及咖啡等可增加尿頻的物質。這些物質會增加膀胱刺激性,導致尿失禁。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來減輕症狀。
抗膽鹼藥
抗膽鹼藥如阿托平(Atropine)可用於治療神經源性尿失禁,通常口服或貼片形式給予。這類藥物能減少膀胱肌肉活動,緩解過度活躍引起的尿失禁。適合於改善由神經系統問題引起的老年患者尿失禁情況。
抗利尿劑
抗利尿劑如呋塞米(Furosemide)可用於治療因充盈性壓力增高所致的尿失禁,一般口服給藥。該類藥物具有利尿作用,可以降低膀胱內壓,從而減少尿液滲漏。適用於緩解因攝護腺增生等原因導致的壓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肉鍛鍊
盆底肌肉鍛鍊涉及收縮和放鬆骨盆底肌群,每日進行多次練習以增強括約肌力量。此措施有助於提高尿道閉合壓力,改善尿控能力。針對老年患者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之一。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包括盆底電刺激、生物反饋等方法,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定期開展。此法旨在訓練患者控制排尿時間,並改善不良排尿習慣。心理因素也可能影響尿失禁發生率,故需考慮全面管理。
在老年人出現尿失禁時,應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或飲料,如西瓜、茶等,以減少尿液產生,緩解症狀。

老年人尿失禁如何預防保養?
老年人尿失禁可以透過生活方式調整、飲食控制、藥物治療、盆底肌肉訓練和定時排尿來預防保養。
生活方式調整
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如避免飲用利尿劑、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物質,減少膀胱刺激。老年人應盡量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或飲料,以減少排尿次數,緩解尿失禁症狀。
飲食控制
合理膳食有助於維持身體正常功能,預防尿失禁的發生。建議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入量,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情況;同時減少鹽分及液體攝入量,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通常包括使用抗膽鹼藥、α-腎上腺素(Adrenaline)能感受器激動劑等非處方藥品來增強盆底肌肉收縮力。在醫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並遵循醫囑定期服用。
盆底肌肉訓練
透過特定的運動方式加強骨骨盆底肌群力量與協調性,提高控尿能力。每日進行針對性鍛鍊,如提肛運動、凱格爾運動等,根據個人情況制定計劃並持之以恆。
定時排尿
定時排尿可以幫助建立規律的排尿模式,減少尿液瀦留的風險。鼓勵患者每3~4小時排一次小便,特別是在睡前和夜間醒來時一定要及時排空膀胱。
尿失禁若影響生活品質,應及時諮詢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