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出現心臟衰竭時,病情一般較嚴重,通常不會自行好轉。此時需要及時明確導致心衰的原因,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同時聯合對症處理的方法改善症狀。
原因
水鈉瀦留
由於尿毒症患者的腎功能異常,無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和鈉離子排出體外,從而造成水鈉瀦留,引起心臟衰竭的情況發生。
電解質紊亂
如高鉀血症等,可影響心臟的電生理穩定性,誘發或加重心律不整及心肌收縮能力下降等情況,進而導致心臟衰竭的發生。
貧血
長期慢性腎臟病發展至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後,可導致促紅血球生成素減少以及鐵利用障礙性貧血,進一步使身體處於缺氧狀態,也會誘發或加重心臟衰竭。
營養不良
長期慢性腎臟病發展至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後,可導致胃腸道吸收功能減弱,且因透析不充分等原因,容易出現負氮平衡,長此以往會導致低蛋白血症,表現為營養不良、組織間隙液體滲出增多,從而誘發或加重心臟衰竭。
治療
原發病治療
積極改善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控制高血壓、降低血容量,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利尿,以減輕心臟負荷,緩解心臟衰竭的症狀。
藥物治療
遵醫囑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Captopril)、益壓穩(Enalapril)等,透過擴張血管而起到降壓的作用;還應給予磷酸氫鈣(Calcium Phosphate)顆粒補充電解質,避免電解質紊亂而導致的心臟衰竭復發;若存在明顯感染情況,則需使用青黴素G(Penicillin G)、希復欣敏(Cefixime)分散片等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吸氧
必要時可透過鼻導管或者面罩給氧的方式提高肺泡內氧分壓,改善呼吸困難等症狀。
其他措施
對於合併有心臟衰竭、高鉀血症、代謝性酸中毒者,還需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血液清潔、碳酸氫根溶液改善酸鹼平衡失調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飲食護理,保證足夠的熱量攝入,維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盡量減少透析次數,以免加重身體負擔。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