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穿刺活檢是診斷腎臟疾病的一種方法,通常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該檢查能夠幫助確定腎臟疾病的型別和嚴重程度,為治療提供依據。
腎穿刺的形成原因
腎穿刺的形成原因可能因腎炎、腎結核、多囊腎、腎血管性高血壓、遺傳性腎病等疾病引起,需針對具體病因進行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腎炎
腎炎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腎臟免疫發炎反應,可引起血尿、蛋白尿等症狀。其病因包括感染、藥物過敏等。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他克莫司(Tacrolimus)等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
腎結核
腎結核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腎臟所致,典型症狀為膀胱刺激徵和血尿。該病可透過空氣飛沫傳播。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等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多囊腎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於基因突變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囊腫,進而壓迫正常的腎組織,引發一系列臨床表現。對於存在嚴重併發症或巨大囊腫者,建議遵醫囑透過微創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如囊腫去頂減壓術、囊壁切除術等。
腎血管性高血壓
腎血管性高血壓是由於腎動脈狹窄引起的血壓升高,此時腎素-醛固酮系統被啟用,導致水鈉瀦留和血壓上升。患者可以聽從醫生的意見採用經皮介入治療的方法來改善病情,比如經皮腔內球囊擴張術、經皮腔內腎動脈支架植入術等。
遺傳性腎病
遺傳性腎病通常由特定基因突變引起,這些基因編碼蛋白質參與維持腎臟結構和功能,突變可能導致腎臟發育不全或功能障礙。針對此類疾病,主要是對症支援治療,如控制水腫、改善貧血等,同時需定期監測腎功能指標。
日常生活中,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以減少腎臟負擔。飲食方面宜清淡且營養均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腎穿刺的檢查
腎穿刺的檢查通常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透過取出一小塊腎臟組織進行分析。如果懷疑存在腎臟疾病或需要評估腎臟功能,建議進行尿液分析、尿液培養、腎功能測試、腎臟超音波和CT掃描等檢查。
尿液分析
透過檢測尿液中的成分,如蛋白質、葡萄糖等,判斷腎臟是否受損。患者需要收集晨起後的第一次尿液樣本,並送往實驗室進行分析。
尿液培養
該檢查可幫助確定是否存在泌尿道感染,並確定致病菌的型別和敏感性。醫生採集患者的尿液標本後送至檢驗科進行細菌培養及鑑定。
腎功能測試
評估腎臟的工作效率以及其過濾血液的能力。通常在醫院或診所抽取血液樣本,在無特殊情況下即時得出結果。
腎臟超音波
超音波成像技術用於檢視腎臟大小、結構和任何異常情況。非侵入性操作,醫生會在皮膚下方滑動一個小型裝置以產生影象。
CT掃描
CT掃描能夠顯示腎臟的位置、大小、形狀和其他相關解剖結構。患者仰臥於專用床上接受輻射劑量較大的掃描器環繞身體。
上述所有醫學檢查前,應避免攝入含碘食物至少8小時。對於腎穿刺檢查,還應注意遵循醫囑,按計劃時間進行預約,並保持心態平穩,以免因緊張導致血壓升高而影響檢查結果。

腎穿刺的症狀表現
腎穿刺的常見症狀包括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嚴重時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評估腎臟狀況。
血尿
腎穿刺是一種有創性檢查或治療操作,透過獲取腎臟組織樣本來確定其健康狀況。在取樣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微血管破裂和出血。血尿通常發生在尿液中,嚴重程度因個體差異而異。
蛋白尿
蛋白尿是由腎臟過濾功能異常引起的,腎小球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蛋白質漏出至尿液中。蛋白尿可能伴隨出現於尿液檢測中,嚴重時可引起水腫。
水腫
由於腎功能受損導致體內液體瀦留,當體內的水分不能順利排出時,就會在身體低垂部位形成水腫。水腫首先出現在下肢、足部等部位,並隨著病情進展擴散到全身。
高血壓
腎穿刺後可能導致腎實質傷害,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正常調節,進而引發血壓升高。高血壓可能表現為持續的上腹部或背部疼痛,且難以被藥物控制。
腎功能衰竭
腎穿刺術後,如果患者護理不當,如感染未及時處理,則可能導致繼發性腎損害,進一步發展為腎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的症狀包括尿量減少、貧血以及疲勞等症狀。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尿常規、腎功能測試和超音波檢查以評估腎臟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遵醫囑使用保腎藥物,如百令膠囊、海昆腎喜膠囊等。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同時還要注意飲食調理,儘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幫助減輕腎臟負擔。
腎穿刺怎麼治療?
腎穿刺活檢可用於診斷腎臟疾病,腹膜後阻滯、區域性麻醉用於手術過程,術後護理需注意併發症。腎穿刺活檢是一種有創性檢查方法,如果患者出現嚴重出血傾向或存在感染性疾病,則不適宜進行該操作。
腎穿刺活檢
腎穿刺活檢通常在影像學引導下進行,醫生使用一根細針從腰部取出一小塊腎臟組織樣本。整個過程一般在區域性麻醉下完成。此措施用於獲取腎臟組織以評估其病理狀態,幫助診斷多種腎臟疾病,如腎炎、腎病症候群等。取樣部位選擇在腎臟的最薄處,避免傷害重要結構。
腹膜後阻滯
腹膜後阻滯是在超音波或CT引導下將局麻藥注入腹膜後間隙,通常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患者處於仰臥位,根據預定路徑注射藥物。該方法可有效減少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疼痛和不適感,並提供較長時效;適用於需要長時間手術且不宜接受全身麻醉的情況。
區域性麻醉
區域性麻醉透過注射區域性麻醉劑到身體特定區域來實現,在術前對患者進行評估並制定個性化方案後實施。區域性麻醉能夠提供短暫但有效的止痛效果,適合於短期手術過程;對於腎穿刺活檢而言,區域性麻醉可以減少患者因全身麻醉帶來的風險。
術後護理
術後護理包括臥床休息、傷口觀察及預防感染措施,具體時間依醫囑而定。術後護理旨在促進傷口癒合、防止併發症發生;與腎穿刺活檢相關的術後護理重點是監測可能發生的出血或其他併發情況。
術後應遵循醫囑嚴格遵守飲食要求,避免攝入高蛋白食物至少48小時,以免增加尿液中的蛋白質含量。

腎穿刺如何預防保養?
腎穿刺後需遵循醫囑進行腎功能監測、合理飲食、適度運動、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並定期複查。
腎功能監測
透過定期檢測尿液和血液中的指標,如肌酐、尿酸等,及時發現腎臟問題。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腎功能檢查。
合理飲食
合理的飲食結構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預防疾病的發生。患者應避免高鹽、高脂肪食物的攝入,保持均衡營養。
適度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加強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健康。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和強度,如散步、太極拳等。
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某些藥物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腎功能損害。在服用任何新藥前諮詢醫生,並嚴格按照醫囑用藥。
定期複查
定期複查可以及時瞭解病情變化,採取相應措施。建議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回醫院複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
如果出現血尿、蛋白尿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行腎穿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