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造影:形成原因、檢查、症狀表現、治療、預防保養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9
腎動脈造影後出現動脈瘤需針對原因除因治療。該檢查通常在放射科進行,可能伴隨多種症狀如腹部疼痛、高血壓等,其治療方法涉及術前準備及術後處理。預防措施包括定期複查、規律用藥、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和避免劇烈運動。

腎動脈造影後出現動脈瘤需針對原因除因治療。該檢查通常在放射科進行,可能伴隨多種症狀如腹部疼痛、高血壓等,其治療方法涉及術前準備及術後處理。預防措施包括定期複查、規律用藥、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和避免劇烈運動。

腎動脈造影的形成原因

腎動脈造影後出現動脈瘤可能是由於動脈粥狀硬化、大動脈炎、纖維肌發育不良、高血脂症或高血壓等病因引起的,需要針對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動脈粥狀硬化

腎動脈狹窄或閉塞是由於脂質沉積在血管壁內,導致區域性管腔狹窄甚至阻塞,從而影響腎臟的血液供應。這會導致腎功能下降、尿量減少等。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洛伐他丁片等藥物進行治療,可以延緩病情進展。

大動脈炎

大動脈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累及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包括腎動脈。發炎導致腎動脈壁增厚、狹窄,影響腎臟血流和功能。患者可遵醫囑服用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注射液、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活動性。

纖維肌發育不良

該疾病是一種先天性的非特異性結締組織異常,其特徵為中層平滑肌細胞數量減少或缺如。這些病變可能導致腎動脈狹窄,引發高血壓和其他併發症。對於纖維肌發育不良引起的腎動脈狹窄,手術治療通常是首選方案,例如經皮介入治療中的球囊擴張術或支架植入術。

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脂質成分水平升高,易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當斑塊堵塞腎動脈時,會引起腎供血不足,進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患者需要調整飲食結構,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並配合醫生口服辛伐他汀(Sim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等降脂藥物進行調理。

高血壓

長期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壓會損害腎小球基底膜和腎小動脈,引起腎實質缺血和腎單位萎縮,進一步加重腎功能傷害。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硝苯地平(Nifedipine)、卡托普利(Captopril)等藥物控制血壓,保護腎臟。

針對腎動脈造影的情況,建議定期監測腎功能指標,如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以及血壓。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但應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對腎臟的影響。

腎動脈造影的檢查

腎動脈造影是一種介入放射學檢查,通常在醫院的放射科進行。該檢查需要預約,並且可能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尿常規、血肌酐測定、腹部超音波檢查和CT血管造影等準備。如有腎臟疾病或出血傾向,應告知醫生。

腎動脈造影

腎動脈造影是一種介入性檢查,用於評估腎臟的血液供應情況。在X光監視下將染料引入腎動脈,以觀察是否存在狹窄或其他異常。

尿常規

尿常規檢查可反映腎臟的功能狀態和泌尿系統的健康狀況。透過收集新鮮尿液樣本進行實驗室分析,包括檢測顏色、透明度、pH值以及白血球、紅血球等指標。

血肌酐測定

血肌酐水平可以間接反映腎臟的工作效率及受損程度。通常採取靜脈抽血,在無特殊情況下空腹取樣效果更佳。

腹部超音波檢查

腹部超音波檢查能夠顯示腎臟的位置、大小、形態以及是否有積水等情況。患者需要平躺在床上,醫生會在患者的肚皮上塗抹耦合劑,並使用探頭來回移動對腎臟區域進行掃描。

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能夠提供腎臟及其周圍結構的詳細影像資訊。此為醫療程式,在專業人員監督下完成,涉及注射含碘顯影劑後進行CT掃描。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進食4-6小時,確保腎功能檢查結果準確。

腎動脈造影的症狀表現

腎動脈造影後可能出現腹部疼痛、高血壓、尿量減少、腎功能衰竭或下肢水腫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評估可能的併發症。

腹部疼痛

腎動脈狹窄或堵塞時,腎臟血流量減少,引起缺血性腹痛。腹痛可能位於腰部或肋骨下方,與腎臟位置相關。

高血壓

腎動脈造影術中使用的顯影劑可能會導致血管收縮和血壓升高。高血壓通常表現為持續的頭部腫脹、眩暈或心悸感。

尿量減少

當腎動脈被阻塞時,腎臟受損,無法正常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液體,導致尿量減少。患者可能注意到排尿頻率降低,每次排尿量也相應減少。

腎功能衰竭

腎動脈狹窄導致腎臟血流不足,進而影響其清除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的能力,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症狀包括尿液顏色深黃、泡沫增多以及身體水腫。

下肢水腫

腎動脈狹窄引起的腎功能不全會導致體內的液體瀦留,從而引發下肢水腫。水腫通常首先出現在腳踝或小腿部位,隨著病情進展可向上蔓延至大腿甚至腹腔。

進行腎動脈造影時,需要進行心臟超音波以評估心臟功能。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抗高血壓藥或手術干預如經皮介入治療。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及高鹽飲食,並定期監測血壓和腎功能指標。

腎動脈造影怎麼治療?

腎動脈造影的治療方法包括術前準備、穿刺部位選擇與區域性消毒、導管插入腎動脈、顯影劑注射及術後處理。該技術需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進行,以減少風險。

術前準備

患者需要禁食6-8小時,並根據醫囑停止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等可能影響手術效果和安全性的藥物。此外還需簽署知情同意書並完善相關檢查如凝血功能測定。

穿刺部位選擇與區域性消毒

通常會選擇股動脈作為穿刺點,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區域性麻醉後使用細針頭穿刺進入血管內。然後沿導絲送入一軟性塑膠鞘管保持通道便於後續操作使用。

導管插入腎動脈

將特製的導管經頸部或腕部淺表動脈(如橈動脈)到達腎動脈位置處;撤去保護鞘管並將帶有微型攝像機的小球囊導管透過導管送至目標區域;拍攝患側影像以評估病變情況並在必要時對狹窄或阻塞處行擴張術。

顯影劑注射

在X光監視下緩慢注入含碘顯影劑透過狹窄段以顯示其形態學改變,並再次攝片確認治療效果及是否存在併發症。

術後處理

術後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狀態、生命體徵以及是否有任何不適感;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出血、感染或其他併發情況;對於接受介入治療者,建議住院觀察至少24小時。

腎動脈造影是一種微創手術,用於診斷與治療腎臟相關的疾病。若存在高血壓或其他腎臟問題,應及時就醫並按醫囑進行相應檢查及治療。

腎動脈造影如何預防保養?

腎動脈造影後可以透過定期複查、規律用藥、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和避免劇烈運動等措施進行預防保養。

定期複查

透過定期複查可以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的併發症,如出血或感染。建議在手術後24-48小時內返回醫院進行首次檢查,並按醫囑確定後續隨訪計劃。

規律用藥

規律用藥有助於減少血管痙攣或其他併發情況的發生風險。患者應嚴格遵循醫生處方,在必要時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以控制病情發展。

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習慣幫助促進身體康復,防止因營養不良導致的身體狀況惡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膳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以及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牛奶等;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炸雞腿、麻辣火鍋等。

適度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和體質,改善血液循環,但要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和強度。開始前最好諮詢專業醫師意見,並注意不要過度勞累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避免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會增加心臟負荷和血壓水平,不利於術後恢復與管理疾病狀態。特別是在造影後的幾天內,應該限制高強度活動以防發生意外事件。

除此之外,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也有助於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