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形成原因、檢查、症狀表現、治療、預防保養

分類: 女性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9
細菌性陰道炎是由微生態失衡和菌群失調等引起的發炎,通常可透過陰道用藥、口服抗生素等方式治療。該病的診斷可能涉及多項檢查,包括塗片鏡檢、革蘭染色等。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外陰清潔乾燥以及定期進行婦科檢查。

細菌性陰道炎是由微生態失衡和菌群失調等引起的發炎,通常可透過陰道用藥、口服抗生素等方式治療。該病的診斷可能涉及多項檢查,包括塗片鏡檢、革蘭染色等。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外陰清潔乾燥以及定期進行婦科檢查。

細菌性陰道炎的形成原因

細菌性陰道炎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於陰道內微生態失衡、菌群失調、乳桿菌減少,以及加德納菌及其他厭氧菌過度繁殖所致。

陰道內微生態失衡

正常情況下,陰道內有多種微生物存在,包括乳桿菌等有益菌和一些有害菌。當這些微生物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時,可能會導致細菌性陰道炎的發生。這可能是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改變了陰道內的菌群組成,使得其他病原體如念珠菌得以大量繁殖。

菌群失調

研究發現,細菌性陰道炎患者體內乳桿菌數量明顯減少,同時伴有大量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加德納菌和其他厭氧菌。這種現象可能與頻繁進行性生活、穿著緊身不透氣的內衣褲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私處受到摩擦和刺激而引起發炎反應。

乳桿菌減少

乳桿菌是一種能夠產生過氧化氫及丁酸鹽的益生菌,在維持陰道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若女性體內缺乏足夠的乳桿菌,則無法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從而增加患細菌性陰道炎的風險。

加德納菌及其他厭氧菌過度繁殖

加德納菌是細菌性陰道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可透過分解尿素(Urea)產生氨來破壞陰道黏膜屏障。此外,還有許多種厭氧菌也會在特定條件下過度繁殖並引發疾病。

不良衛生習慣

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例如經常不洗澡或者不勤換洗內褲,會導致外陰部位處於潮溼的狀態中,幫助細菌滋生和繁殖,進而誘發細菌性陰道炎的發生。

建議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是預防細菌性陰道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細菌性陰道炎的檢查

細菌性陰道炎的檢查可能包括陰道分泌物塗片鏡檢、陰道分泌物革蘭染色、陰道分泌物真菌培養、陰道分泌物線索細胞檢查以及陰道分泌物pH值測定。如果懷疑患有細菌性陰道炎,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

陰道分泌物塗片鏡檢

陰道分泌物塗片鏡檢用於檢測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是診斷細菌性陰道炎的常規檢查之一。透過採集患者陰道分泌物樣本,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和微生物數量,以確定是否存在異常情況。

陰道分泌物革蘭染色

陰道分泌物革蘭染色能夠顯示陰道內存在的細菌種類及其數量,幫助診斷細菌性陰道炎。將陰道分泌物標本進行特殊染色處理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據染色結果判斷細菌型別。

陰道分泌物真菌培養

陰道分泌物真菌培養可鑑定陰道內是否有真菌存在,並能區分不同型別的真菌,有助於確診細菌性陰道炎是否合併有真菌感染。採集陰道分泌物樣本後將其接種於特定培養基上培養數天,然後評估培養出的菌落特徵。

陰道分泌物線索細胞檢查

陰道分泌物線索細胞檢查旨在快速識別陰道中的異常細胞,輔助診斷細菌性陰道病。使用特製刷子從陰道壁刮取少量組織,隨後在顯微鏡下尋找類似“鞭毛”的線索細胞。

陰道分泌物pH值測定

陰道分泌物pH值測定可以反映陰道內的酸鹼度變化,對診斷細菌性陰道炎有一定價值。採用專用試紙或儀器直接測量陰道分泌物樣品的pH水平。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影響陰道環境的藥物或化學物質。建議穿著透氣舒適的棉質內衣褲,保持外陰乾燥清潔,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準確性。

細菌性陰道炎的症狀表現

細菌性陰道炎的症狀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魚腥臭味白帶、性交疼痛、外陰瘙癢和灼熱感。由於該疾病可能引起併發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治療。

陰道分泌物增多

細菌性陰道炎是由正常陰道菌群失調,乳桿菌減少,加德納菌及其他厭氧菌增加導致的。這些病原體過度繁殖會刺激黏膜細胞脫落和分泌發炎因子,進而引起陰道分泌物增多。該症狀通常表現為白帶量明顯增多,並且質地呈稀薄狀或水樣。

魚腥臭味白帶

由於厭氧菌產生胺類物質,會導致白帶出現魚腥臭味的情況發生。這種臭味在性交後可能更為明顯,是由於子宮內膜受損、血液流出及陰道pH值改變所致。

性交疼痛

當患者受到細菌感染時,會引起生殖道黏膜充血水腫,從而導致性交疼痛的發生。性交疼痛通常發生在陰道口或子宮頸處,可能是由發炎引起的區域性敏感性增加所導致的。

外陰瘙癢

外陰瘙癢多是因為細菌產生的毒素刺激周圍皮膚,導致區域性神經反射性瘙癢。瘙癢感主要集中在陰道外部區域,嚴重程度可因個體差異而異。

灼熱感

灼熱感通常是由於發炎反應導致的區域性溫度升高和組織傷害。患者可能會感到外陰部有燒灼感,尤其是在排尿或使用衛生棉條時更為明顯。

針對細菌性陰道炎的症狀,建議進行陰道分泌物塗片鏡檢、陰道分泌物培養等檢查專案以確定致病菌型別。治療措施包括遵醫囑口服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或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等抗生素。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頻繁使用含有化學成分的洗液清洗私處,以免破壞陰道內的微生態環境。

細菌性陰道炎怎麼治療?

細菌性陰道炎可以透過陰道用藥、口服抗生素、區域性外用抗菌藥物、中藥外敷等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陰道用藥

陰道用藥包括使用含有甲硝唑(Metronidazole)、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等成分的栓劑或凝膠直接放入陰道內,根據醫囑通常為每日一次。這些藥物能夠有效抑制或殺死導致細菌性陰道炎的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選擇該措施是因為其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且具有較高的區域性濃度。

口服抗生素

口服抗生素治療通常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Amoxicillin+Clavulanat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藥物,患者需按處方規定劑量服用。此方法透過全身吸收後發揮作用,可減少陰道內有害菌群數量,緩解不適症狀。選用此類方式是考慮到其能廣泛覆蓋多種可能存在的耐藥菌株。

區域性外用抗菌藥物

區域性外用抗菌藥物如氯黴素(Chloramphenicol)軟膏、紅黴素(Erythromycin)軟膏等可以直接塗抹在患處,一般根據醫生建議進行頻率和用量控制。這類藥物可以快速有效地消滅引起發炎的細菌,並防止感染進一步擴散。選擇這種治療方法是因為它針對性強且副作用較小。

中藥外敷

將金銀花、連翹等中藥材加水煎煮後取汁液待溫涼後外敷於下腹部及會陰部,每次15-30分鐘,每日2次。中醫認為細菌性陰道炎多由溼熱毒邪侵襲所致,上述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外敷有助於改善區域性微循環,促進病情恢復。

在治療細菌性陰道炎期間,應避免過度清洗陰道內部,以免破壞正常菌群平衡。同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換內褲並使用溫和無刺激性的清潔產品,也有助於輔助改善病情。

細菌性陰道炎如何預防保養?

細菌性陰道炎的預防可以透過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外陰清潔乾燥、避免過度清洗、正確使用避孕套和定期進行婦科檢查等方法來實現。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減少細菌抗藥性,降低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的風險。在醫生指導下根據感染型別和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抗生素,並遵循醫囑完成整個療程。

保持外陰清潔乾燥

保持外陰清潔乾燥可以避免有害微生物過度繁殖,防止細菌性陰道炎的發生。建議每天用清水洗滌外陰,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洗液,穿著透氣舒適的棉質內褲。

避免過度清洗

避免過度清洗可以維持陰道微生態環境平衡,預防細菌性陰道炎的發生。不要頻繁洗澡或使用刺激性強的沐浴露,每週一次即可滿足基本衛生需求。

正確使用避孕套

正確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阻斷性傳播疾病及減少細菌感染機會。在進行性活動時始終佩戴新且未開封之避孕套,並確保其完整無損以提供最佳保護效果。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並治療潛在問題,降低患細菌性陰道炎的風險。建議女性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婦科檢查,特別是有相關症狀或風險因素者。

若出現白帶異常、異味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