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尿症:形成原因、檢查方法、症狀表現、治療方法、預防保養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9
小兒夜尿症涉及遺尿症症、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失調、膀胱炎、糖尿病等病因,治療需針對具體原因。常見的檢查專案包括尿常規、夜間多相睡眠腦電圖和膀胱超音波檢查。該疾病常伴隨遺尿症、夜間多尿等症狀,並可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品質。其治療方法有生活方式調整、行為療法、中藥調理或藥物治療如抗膽鹼藥,以及夜間留尿訓練。預防措施主要包括睡前限制液體攝入量及排空膀胱,以及固定時間排尿訓練等方法。

小兒夜尿症涉及遺尿症症、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失調、膀胱炎、糖尿病等病因,治療需針對具體原因。常見的檢查專案包括尿常規、夜間多相睡眠腦電圖和膀胱超音波檢查。該疾病常伴隨遺尿症、夜間多尿等症狀,並可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品質。其治療方法有生活方式調整、行為療法、中藥調理或藥物治療如抗膽鹼藥,以及夜間留尿訓練。預防措施主要包括睡前限制液體攝入量及排空膀胱,以及固定時間排尿訓練等方法。

小兒夜尿症的形成原因

小兒夜尿症的出現可能與遺尿症症、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失調、膀胱炎、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病因有關,需針對具體病因進行治療。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遺尿症症

遺尿症症是指超過5歲的兒童仍無法自主控制排尿,可能與大腦皮層發育延遲有關。這會導致膀胱肌肉對神經訊號不敏感,從而導致夜間尿床。遺尿症報警器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透過聲音或震動提醒孩子起床排尿。

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失調

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失調可能導致腎小管重吸收水分過多,進而影響膀胱的儲尿功能,引起夜尿增多的現象。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禁水-加壓素試驗以評估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水平是否異常。

膀胱炎

膀胱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膀胱黏膜發炎,發炎刺激可導致膀胱容量減少和尿頻。由於膀胱受到發炎刺激,會出現頻繁排尿的情況,因此會表現為小兒夜尿的症狀。患兒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如希復欣敏(Cefixime)、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藥物進行治療。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缺乏或胰島素作用減弱,導致血糖升高,高血糖狀態使腎臟濾過率增加,進而導致多尿現象發生。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進而導致夜尿增多。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所致夜尿症狀,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降糖藥如二甲雙胍(Metformin)、岱蜜克龍(Gliclazide)等藥物來控制血糖水平。

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特徵是在睡眠中反覆出現短暫的呼吸停止。這會導致氧氣供應不足,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發覺醒,從而導致夜間多次醒來和排尿。該疾病的治療通常包括使用持續氣道正壓裝置,如CPAP機,在睡眠時保持呼吸道暢通。

針對小兒夜尿症,家長應注意避免睡前攝入利尿食物或飲料,如西瓜、咖啡等,並定期帶孩子進行泌尿系統檢查以及血液中的電解質檢測,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問題。

小兒夜尿症的檢查

小兒夜尿症的檢查可能包括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夜間多相睡眠腦電圖、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測定和膀胱超音波檢查。如果孩子的夜尿症狀持續存在,建議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尿常規

通過觀察尿液中的白血球、紅血球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泌尿系統疾病。採集晨起第一次排尿樣本進行分析,注意避免食物或藥物影響結果。

尿微量白蛋白檢測

該檢查用於評估腎臟功能和篩查早期腎病,夜尿可能與腎小球通透性增加有關。通常在醫院內完成,患者空腹狀態下收集隨機尿樣,並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

夜間多相睡眠腦電圖

此專案能夠明確患兒是否由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遺尿症症。預約後,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睡眠監測,整個過程需佩戴傳感器記錄大腦活動。

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測定

該檢查旨在確定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水平是否異常,以排除神經源性膀胱的可能性。通常在醫院門診完成,醫生可能會要求在特定時間點採集血液樣本。

膀胱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成像可顯示膀胱容量及結構異常情況,協助診斷潛在的解剖學問題。非侵入性檢查,在放射科按指示憋尿至一定程度後進行掃描。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和飲料至少8小時。對於小兒夜尿症的診斷和治療,家長應注意睡前限制飲水量,調整飲食習慣,如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入,有助於改善症狀。

小兒夜尿症的症狀表現

小兒夜尿症的症狀表現為遺尿症、夜間多尿、睡眠品質差、白天疲乏和注意力不集中。

遺尿症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延遲或膀胱功能障礙,導致在睡眠中無法自主控制排尿。典型表現為5歲及以上兒童仍存在不自主的夜間排尿現象,可能伴有床褥溼漬。

夜間多尿

夜間多尿是指兒童夜間排尿次數明顯增多,超過同年齡正常兒童平均值。通常夜間排尿次數大於2次,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可能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

睡眠品質差

睡眠品質差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症狀,包括心理壓力、環境因素或其他健康問題。患兒可能出現入睡困難、頻繁醒來或早醒等情況,導致睡眠中斷,日間疲勞。

白天疲乏

白天疲乏是常見的症狀,可能與睡眠障礙有關。患兒在經歷了夜間的多次排尿後,可能會感到身體疲憊不堪,難以保持清醒和警覺。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使其難以完成作業或參加課堂活動。這可能是因為長時間的失眠導致孩子大腦得不到充分休息,從而影響了認知功能。

建議家長定期觀察孩子的排尿情況並記錄,以評估症狀改善情況。同時,睡前減少飲水量可以減輕夜尿症狀。

小兒夜尿症怎麼治療?

小兒夜尿症可以採取生活方式調整、行為療法、中藥調理、抗膽鹼藥、夜間留尿訓練等治療措施。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生活方式調整

患兒家長應監督孩子白天避免過度飲水,睡前限制液體攝入,並建立規律的排尿習慣。夜尿症與膀胱容量過小有關,透過限制白天飲水量和夜間排尿訓練可以緩解症狀。此外,睡前限制水分攝入有助於減少夜間尿液產生。

行為療法

由專業心理醫生或行為治療師引導患兒進行認知行為療法、放鬆技巧訓練等非藥物干預措施。此方法旨在幫助患兒認識並改變不良排尿習慣,提高對膀胱控制能力的認知水平。透過針對性的行為干預可改善夜尿頻發問題。

中藥調理

根據患者體質特點及舌脈表現配製個體化方劑;療程長短因人而異,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傳統中醫學認為夜尿頻繁與腎虛有關,選用補腎固澀藥材如山茱萸、熟地黃等可增強膀胱括約肌功能、減少夜尿次數。但須注意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及其他副作用發生。

抗膽鹼藥

選擇適當的抗膽鹼藥物如阿托平(Atropine)、普魯本辛等口服給藥;劑量和療程依據醫囑執行。這類藥物透過抑制副交感神經活性來減少膀胱肌肉活動頻率,從而延長儲尿期。適用於存在下意識排尿衝動但主觀上希望控制者。

夜間留尿訓練

在醫師指導下制定個性化計劃,包括定時排尿時間表以及獎勵機制。該策略旨在重塑排尿反射模式,透過固定時間點鼓勵患兒主動憋尿以強化膀胱容量。適合於那些由於生活習慣導致夜尿增多的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夜尿症狀持續不改善或者伴有其他異常情況,應及時帶孩子就醫,以便進行進一步檢查和確診。

小兒夜尿症如何預防保養?

小兒夜尿症的預防可以透過睡前限制液體攝入量、睡前排空膀胱、睡前固定時間排尿訓練、夜間喚醒排尿訓練、營養支援與生活習慣調整等方法來實現。

睡前限制液體攝入量

睡前限制液體攝入量可以減少膀胱的負擔,從而避免頻繁夜尿。在晚上睡覺前適當控制孩子飲水量,如不喝過多的水、飲料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或飲品。

睡前排空膀胱

睡前排空膀胱是為了確保膀胱完全排空,防止夜間因膀胱容量不足而引起的尿意。家長可以在孩子睡前幫助其排空膀胱,並鼓勵他們在睡前去廁所。

睡前固定時間排尿訓練

睡前固定時間排尿訓練有助於建立規律的排尿習慣,形成條件反射。制定一個固定的上床時間和起床時間,並在這個時間段內讓孩子養成按時排尿的習慣。

夜間喚醒排尿訓練

夜間喚醒排尿訓練旨在透過反覆訓練來強化大腦對排尿的控制能力。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醫生建議,在特定的時間點將孩子從睡眠中喚醒並引導他們去排尿。

營養支援與生活習慣調整

營養支援與生活習慣調整涉及最佳化飲食結構及作息規律性以改善體質狀況。保證每日充足休息同時調整膳食構成,增加蛋白質及微量元素攝取比例。

如果上述措施無效或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建議諮詢泌尿科醫師進行進一步評估。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