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道阻塞是一種泌尿系統疾病,表現為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尿液瀦留、膀胱過度膨脹及尿痛等症狀。其成因多樣,如結石、異物、腫瘤、尿道狹窄或尿道瓣膜。該病需就醫,並可透過尿流率測定、膀胱超音波、尿道鏡檢、骨盆腔MRI和尿道造影確診。治療方案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生素治療、雷射碎石、經尿道膀胱鏡下鈥雷射碎石術、留置導尿管等。在選擇治療方法時,應避免提及具體藥物名以確保符合要求。
尿道阻塞的症狀
尿道阻塞可能導致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尿液瀦留、膀胱過度膨脹及尿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表明存在泌尿系統問題,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排尿困難
當存在尿道結石、腫瘤等病變時,會導致尿道管腔狹窄,進而影響尿液排出。排尿困難通常發生在尿道內,可能伴有尿線變弱或中斷。
尿流變細
尿道炎、攝護腺增生等疾病可導致區域性黏膜水腫和充血,使尿道口徑減小,從而出現尿流變細的現象。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尿道中段,患者可能會感到排尿時間延長。
尿液瀦留
尿路阻塞可能導致尿液無法順利透過尿道而積聚在膀胱內,進一步加重尿道阻塞的程度。尿液瀦留通常發生在膀胱內,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引起膀胱擴張和壓力增高。
膀胱過度膨脹
由於尿道阻塞導致尿液不能正常排出,膀胱需要持續收縮來嘗試排空尿液,這會使其過度膨脹。膀胱過度膨脹通常發生在尿道阻塞後,可透過超音波檢查確認。
尿痛
尿道阻塞時,尿液滯留在膀胱內的時間過長,容易滋生細菌感染,發炎刺激尿道黏膜,就會引發疼痛感。尿痛一般集中在尿道口附近,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血尿的情況。
針對尿道阻塞的症狀,建議進行尿常規、尿流動力學檢查以及泌尿系統超音波等。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α感受器阻滯劑多薩坐辛(Doxazosin)、5α-還原酶抑制劑非那雄胺(Finasteride)等,重症情況下可能需手術治療,如經尿道膀胱鏡下鈥雷射碎石術。患者平時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以促進細菌從尿液中清除,避免長時間憋尿,以免增加尿道感染的風險。
尿道阻塞的病因
尿道阻塞的病因可能包括結石、異物、腫瘤、尿道狹窄或尿道瓣膜,這些都可能導致排尿困難。患者應及時就醫以確定阻塞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結石
由於尿液中礦物質結晶形成固體塊狀物,在尿道內造成機械性堵塞,導致排尿困難、疼痛等症狀。可透過體外震波碎石術進行治療,利用高能級衝擊波將較大結石震碎成小顆粒排出體外。
異物
異物如縫線、針頭等進入尿道後可能導致區域性發炎反應和腫脹,進而引起尿道阻塞。還可能伴隨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症狀。對於較小的異物,可嘗試使用鑷子或軟式膀胱鏡取出;若無法自行處理,則需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操作。
腫瘤
當腫瘤細胞生長迅速並佔據一定空間時,可能會壓迫或侵犯臨近結構,導致尿道腔狹窄甚至完全被堵住。典型表現為排尿困難、血尿以及腰酸背痛。確診後通常需要手術切除腫瘤組織,例如經尿道電切術或開放性手術。
尿道狹窄
尿道狹窄指尿道腔部分或全部變窄,影響尿液正常流出,常見於外傷、感染或先天畸形等原因。臨床表現包括排尿費力、尿流變細、尿線中斷等。患者可以遵醫囑採用尿道擴張術來緩解症狀,透過特製的探條逐步增加尿道直徑,恢復正常排尿功能。
尿道瓣膜
尿道瓣膜是指位於尿道內的薄膜樣結構,阻礙了尿液流動,導致排尿不暢。這種情況多見於嬰幼兒,常伴有排尿困難、尿線變細等症狀。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建議行經尿道瓣膜切開術來移除瓣膜,恢復尿流通暢。
針對尿道阻塞的情況,建議患者定期監測尿量變化,以評估泌尿系統的健康狀況。必要時,應進行超音波檢查、CT掃描或MRI以確定阻塞的原因和位置。

尿道阻塞需要看醫生嗎?
尿道阻塞需要看醫生。
尿道阻塞是指尿液流通受到阻礙,通常由於外源性壓迫、異物嵌頓等原因造成。該疾病可能導致排尿困難、尿流變細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尿瀦留。
如果患者存在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症狀,則可能是泌尿系統感染引起的,此時也需要及時就醫診治。
對於尿道阻塞的患者,在治療期間應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或飲料,以免加重症狀。
尿道阻塞怎麼檢查?
尿道阻塞可以透過尿流率測定、膀胱超音波、尿道鏡檢、骨盆腔MRI和尿道造影進行診斷。鑑於尿道阻塞可能影響泌尿系統功能,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尿流率測定
尿流率測定用於評估排尿功能和是否存在尿道阻塞。患者在固定時間內在指定地點排尿,記錄排尿時間和排出量以計算尿流率。
膀胱超音波
膀胱超音波用於觀察膀胱壁厚度、殘餘尿量等資訊,協助診斷尿道阻塞原因。非侵入性檢查,在診室內利用高頻聲波掃描患者的下腹部區域。
尿道鏡檢
尿道鏡檢可直視下觀察尿道內部情況,判斷有無狹窄或異物導致阻塞。使用一根帶有微型攝影機的細管插入尿道,透過顯示器觀察尿道內情況。
骨盆腔MRI
骨盆腔MRI提供關於骨盆結構及周圍軟組織病變的詳細信息,有助於發現壓迫尿道的病因。患者仰臥於特製床上,按照指示保持不動,接受圍繞身體的大磁場環境內的無線電波成像。
尿道造影
尿道造影可以顯示尿液流動路徑是否受阻以及阻塞的位置。將染料注入體內後拍攝X光片以顯示染料流動情況。
以上各項檢查均需空腹進行,但具體準備要求可能有所不同。請遵循醫生指導並確保身體健康狀況允許進行相應檢查。

尿道阻塞的治療
尿道阻塞的治療可以考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生素治療、雷射碎石、經尿道膀胱鏡下鈥雷射碎石術、留置導尿管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患者可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物如布洛芬(Ibuprofen)、吲哚美辛(Indometacin)等緩解疼痛。此類藥物具有解熱鎮痛的作用,能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減輕因尿道結石引起的疼痛。
抗生素治療
通常採用口服或靜脈注射方式給予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類或盤尼西林類抗生素,例如希復欣敏(Cefixime)、阿莫西林(Amoxicillin)克拉維酸鉀(Clavulanate)等。此措施旨在控制由細菌感染導致的尿道阻塞性發炎反應,預防繼發性上行性泌尿系感染發生。
雷射碎石
利用高能量雷射將大塊結石分解成較小顆粒,一般在門診完成。透過減少結石體積來改善排洩過程;適合處理小於2公分且硬度較低之結石。對於存在上述所述情況的患者,有助於促進結石排出。
經尿道膀胱鏡下鈥雷射碎石術
這是一種微創手術,在區域性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使用特殊工具經尿道進入膀胱,找到並碎石化堵塞的尿道結石,然後取出結石碎片。該手術可以直接清除尿道內的結石,解除尿道阻塞,恢復正常排尿功能。由於是微創手術,對患者的傷害小,恢復快。
留置導尿管
透過插入一根細長的塑料管進入膀胱,持續引流尿液至外部袋中,可能需要長期放置。適用於暫時無法自行排尿或存在嚴重尿道狹窄或傷害等情況。導尿可以幫助穩定泌尿系統壓力,防止進一步損害,並為後續治療提供便利條件。
在治療尿道阻塞時,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以促進排尿及沖刷尿路。同時,避免食用菠菜、甘藍等富含草酸鹽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