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發生尿失禁時,可能會有尿液漏出、尿頻、尿急等症狀。其成因多樣,例如壓力性尿失禁、年齡相關性尿失禁、肥胖、雌激素缺乏、糖尿病等。針對不同的原因,治療方案也不同。若症狀持續存在,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婦女尿失禁的症狀
婦女尿失禁的症狀表現為尿液漏出、尿頻、尿急和尿液控制不住,可能伴有尿液漏出或夜間尿床。如果症狀持續存在,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尿頻
尿頻是指排尿次數明顯增多,可能由膀胱炎、攝護腺增生等疾病導致。這些疾病會導致膀胱壁受到刺激,從而增加排尿慾望。尿頻通常發生在下腹部,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的。
尿急
尿急指突然發生的強烈排尿願望,難以控制,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膀胱炎、尿道炎等引起。發炎反應會刺激膀胱黏膜,引發緊急排尿感。尿急時,患者可能會感到尿意強烈且難以延遲排尿,這種感覺通常出現在骨盆腔區域。
尿失禁
尿失禁多是由於年齡增長引起的肌肉功能減弱、神經傷害等因素導致的控尿能力下降。尿道括約肌失去張力和收縮力,無法有效阻止尿液流出。尿失禁可發生於任何時間,但更常見於咳嗽、打噴嚏或腹壓增高時。
尿液漏出
尿液漏出是因為骨盆底肌肉和尿道括約肌的功能障礙,使尿液不能被有效地控制而漏出體外。這種情況可能與年齡、生育、肥胖、吸菸、遺傳有關。尿液漏出通常發生在日常活動,如行走、跑步或提重物時。
夜間尿床
夜間尿床可能與睡眠中膀胱容量減少、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異常等原因有關。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膀胱對儲尿量的變化不敏感,易導致夜間尿床。尿床通常發生在晚上深度睡眠時,尿床者可能沒有清醒意識。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尿常規、超音波檢查以評估泌尿系統的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抗膽鹼藥或α-腎上腺素(Adrenaline)能感受器激動劑。同時,還應注意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避免過度飲水,特別是在睡前限制液體攝入,以減少夜間的尿液產生。
婦女尿失禁的病因
婦女尿失禁可能是由壓力性尿失禁、年齡相關性尿失禁、肥胖、雌激素缺乏、糖尿病等病因導致的,需要根據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壓力性尿失禁
由於盆底肌肉和膀胱括約肌功能減弱導致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當咳嗽、打噴嚏等腹壓增加時發生。可透過盆底肌肉鍛鍊如提肛運動來改善症狀,必要時也可以使用抗膽鹼能藥物進行治療,如阿托平(Atropine)、山莨菪鹼等。
年齡相關性尿失禁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器官逐漸衰退,控制排尿的能力也會下降,從而引起尿失禁的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使用抗膽鹼能藥物進行治療,比如阿托平(Atropine)、山莨菪鹼等。
肥胖
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堆積較多,壓迫到膀胱和骨盆腔部位,進而影響膀胱的功能,出現尿失禁的情況。減輕體重是緩解尿失禁的有效方法之一。建議透過飲食調整和適量運動來實現減重目標,如低脂飲食和有氧運動。
雌激素缺乏
雌激素水平降低會影響女性生殖系統和泌尿系統的正常功能,導致尿道黏膜變薄、括約肌鬆弛等問題,易誘發尿失禁。補充雌激素可能是管理這種型別尿失禁的一種選擇,例如口服或外用雌激素製劑,如益斯得錠(Estradiol valerate)、乙烯雌酚乳膏等。
糖尿病
高血糖狀態會導致周圍神經病變,使膀胱對尿意的感知減弱,從而引起尿失禁。控制血糖水平是關鍵。可以透過飲食調節和藥物治療來控制血糖,如遵醫囑服用岱蜜克龍(Gliclazide)、瑞格列奈(Repaglinide)等降糖藥。
建議定期進行盆底肌肉評估和尿流動力學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或飲料,如咖啡因和酒精,以減少尿失禁的風險。

婦女尿失禁需要看醫生嗎?
婦女尿失禁需要看醫生。
婦女尿失禁可能與年齡增長導致的盆底肌肉功能減弱有關,也可能由多種因素如妊娠、分娩引起的傷害或壓力性尿失禁等引起。
如果患者出現急迫性尿失禁或夜間頻尿症狀,則需考慮是否存在膀胱炎或其他泌尿系統疾病。此類尿失禁通常伴有尿頻、尿急等症狀,需進一步檢查確診。
對於女性來說,若發現有尿失禁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確定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同時,建議採取非手術治療方法,如骨盆底肌訓練,以改善症狀。
婦女尿失禁怎麼檢查?
婦女尿失禁可以透過尿流動力學檢查、盆底肌肉功能評估、膀胱超音波檢查、殘餘尿量測定、骨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估等檢查來診斷。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尿流動力學檢查
尿流動力學檢查透過記錄排尿時的壓力、流量等引數來評估泌尿系統的功能狀態,有助於診斷尿失禁。此專案通常在醫院完成,醫生會插入一根特殊導管進入患者的下腹部以測量其排尿時的各項指標。
盆底肌肉功能評估
盆底肌肉功能評估旨在評價骨盆底肌群的力量和協調性,對因年齡增長或分娩引起的尿失禁有診斷價值。患者需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一系列收縮與放鬆骨盆底肌的動作,並填寫相關問卷反饋感受。
膀胱超音波檢查
膀胱超音波檢查是一種無創且簡便易行的方法,能夠顯示膀胱容量及壁厚情況,輔助判斷是否存在器質性疾病導致的尿失禁。受檢者仰臥於檢查床上,在外陰部塗抹耦合劑後放置探頭於恥骨聯合上方獲取影象資訊。
殘餘尿量測定
殘餘尿量測定用於量化膀胱未排空部分的尿液儲存量,對於評估尿失禁原因至關重要。透過導尿術從患者體內抽取一定量尿液並測量其體積,得出殘留尿量數值。
骨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估
骨盆腔器官脫垂程度評估涉及測量陰道前壁膨出度數以及肛門括約肌力量,可幫助確定是否由解剖結構異常引起尿失禁。醫師使用特定工具如球囊壓力計或盆底電刺激儀,在臨床環境中對患者進行一系列測試。
以上各項檢查前應避免服用利尿劑至少24小時,以免影響結果準確性。建議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以便進行某些體格檢查,並按醫囑準備飲食以減少排尿次數。

婦女尿失禁的治療
婦女尿失禁的治療可以考慮盆底肌肉鍛鍊、抗尿劑、行為療法、生物反饋、針灸治療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盆底肌肉鍛鍊
透過收縮和放鬆骨盆底肌群來增強其肌肉力量,通常包括凱格爾運動等特定訓練方法。此措施有助於提高盆底肌肉控制能力,減少尿液洩漏的發生頻率。對於輕度至中度的尿失禁症狀具有積極作用。
抗尿劑
抗尿劑如阿托平(Atropine)、6-羥基多巴胺(Dopamine)等藥物可增加膀胱括約肌張力,減少尿液流出量。這些藥物能夠穩定神經傳導物質平衡,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排尿反射的控制。適用於因神經源性傷害導致的尿失禁患者。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涉及認知重構、壓力減輕策略等非侵入式技術,旨在改變個體對尿失禁的看法及應對方式。該方法著眼於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如過量飲水或延遲排尿時間,從而緩解心理壓力引起的暫時性尿失禁現象。
生物反饋
生物反饋是藉助傳感器監測身體狀態如心率變異性的資料,並將其視覺化給患者以幫助認識並控制生理反應的一種手段。透過提高患者對自己身體狀況的認識和掌控感,有效減少由緊張情緒誘發的偶發性尿失禁事件發生機率。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依賴於傳統中醫理論,在選定穴位上施行細針刺入人體皮下組織深部以調節氣血流通的方法。據信該方法能調整臟腑功能失調狀態至正常範圍之內,從而緩解因臟器功能紊亂所致的某些型別尿失禁問題。
除上述措施外,建議患者避免攝入利尿作用的食物或飲料,如咖啡、酒精以及高鹽食物,以減少尿液產生,緩解尿失禁的症狀。同時,應保持適當的體重,過度肥胖會增加腹部壓力,加重尿失禁的症狀。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