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漏尿:風險群體、成因及克服方法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1
尿失禁是一種影響許多人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和有特定疾病或狀況的人群。產後漏尿是尿失禁的一種形式,常由多種原因如壓力性尿失禁、骨盆腔肌肉功能障礙等引起。治療應針對個體的具體原因,並可採用行為療法、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多種手段。

尿失禁是一種影響許多人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和有特定疾病或狀況的人群。產後漏尿是尿失禁的一種形式,常由多種原因如壓力性尿失禁、骨盆腔肌肉功能障礙等引起。治療應針對個體的具體原因,並可採用行為療法、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多種手段。

哪些人有尿失禁的風險?產後漏尿是否是其中一種情況?

尿失禁的風險人群包括女性、老年人以及存在某些疾病或狀況者,產後漏尿是其中一種情況。

尿失禁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更常見於女性、老年人以及有特定疾病或狀況的人群。產後漏尿是尿失禁的一種形式,通常與骨盆底肌肉張力減弱有關。骨盆底肌肉張力減弱導致控制排尿能力下降,進而增加尿失禁的風險。此外,肥胖、糖尿病等也可能增加尿失禁的風險,因此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進行評估。

如果患者在懷孕期間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則可能是由於膀胱炎引起的。此時,不僅會出現產後漏尿的現象,還可能會伴隨腰酸背痛的症狀。

對於產後的女性來說,建議可以做凱格爾運動來幫助恢復骨骨盆底肌的力量,從而減少尿失禁的發生風險。同時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過度攝入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以減輕症狀。

什麼原因導致產後漏尿?

產後漏尿可能因壓力性尿失禁、骨盆腔肌肉功能障礙、陰道前壁膨出、產後體虛、荷爾蒙變化等引起,治療需針對具體病因。建議患者在出現相關症狀時,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壓力性尿失禁

壓力性尿失禁是由於骨盆底肌肉和膀胱括約肌功能減弱導致控制排尿能力下降。當腹壓增加時,如咳嗽、打噴嚏或運動,尿液會不由自主地從尿道流出。可透過物理療法如提肛運動來加強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狀。

骨盆腔肌肉功能障礙

骨盆腔肌肉功能障礙是指骨盆底肌肉無法正常收縮和放鬆,導致尿液不能完全控制。這可能是因為分娩過程中對盆底組織造成的傷害。可以嘗試盆底康復訓練,包括Kegel運動等,以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

陰道前壁膨出

陰道前壁膨出是由於骨盆腔器官支援結構薄弱導致陰道前壁向陰道口突出,壓迫尿道,引起尿失禁。手術可能是治療陰道前壁膨出的有效方法,例如經陰道前後壁修補術。

產後體虛

產後體虛可能導致身體各系統的功能暫時下降,包括泌尿系統,從而影響對尿液的控制。產後的女性可以透過飲食調理和適當的休息來恢復體力,如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荷爾蒙變化

荷爾蒙的變化會影響尿道周圍的黏膜和肌肉,使其變得鬆弛,失去張力,進而出現尿失禁的情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雌荷爾蒙替代療法(HRT)進行治療,比如益斯得錠(Estradiol valerate)、結合型雌性素(Conjugated estrogens)等藥物。

建議產婦定期進行盆底肌肉鍛鍊,同時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感染風險。必要時,應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診斷措施,如尿流動力學測試或超音波檢查。

如何克服尿失禁?

克服尿失禁可以考慮行為療法、骨盆底肌鍛鍊、抗尿失禁藥物、肉毒素注射、生物反饋治療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通常包括提高認知、放鬆訓練及心理支援,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定期進行。此方法旨在透過改變患者對排尿控制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來改善尿失禁症狀。適合於部分因精神因素導致的尿失禁患者。

骨盆底肌鍛鍊

骨盆底肌鍛鍊涉及一系列針對盆底肌肉的收縮運動,每日練習多次。這些鍛鍊有助於增強盆底肌肉力量,從而減少尿液漏出。適用於任何型別的尿失禁患者。

抗尿失禁藥物

抗尿失禁藥物如坦索羅辛(Tamsulosin)可按醫囑口服,需按時服用並遵循劑量指導。這類藥物能夠緩解膀胱過度活動引起的尿失禁。適用於因膀胱功能異常所致者。

肉毒素注射

肉毒素注射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在門診操作完成,通常每3-6個月需要再次注射。此方法透過暫時阻斷神經訊號傳導減輕括約肌痙攣,有效治療急迫性尿失禁。適合於某些型別的尿失禁患者。

生物反饋治療

生物反饋治療需要定期訪問物理治療師或其他受訓的專業人士,可能需要數週至數月的時間才能見效。該技術幫助個體學習識別並控制身體的生理反應,對於某些型別的尿失禁有益。適用於特定型別的尿失禁患者。

除上述措施外,建議患者避免攝入利尿劑類食物或飲料,如咖啡因和酒精,以減少尿頻現象。同時,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維持正常尿量,幫助促進代謝廢物排出,維護泌尿系統健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