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腎臟的藥:慢性腎臟病第一、二期、第三、四期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1
慢性腎臟病的用藥需個體化,禁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措施包括飲食療法、控制血壓、血糖及蛋白攝入量,並可能需要透析或腎臟移植手術。該疾病的五個階段分別對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管理策略。

慢性腎臟病的用藥需個體化,禁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措施包括飲食療法、控制血壓、血糖及蛋白攝入量,並可能需要透析或腎臟移植手術。該疾病的五個階段分別對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管理策略。

慢性腎臟病用藥原則

慢性腎臟病的用藥原則需要個體化調整,一般不推薦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對於存在高血壓的患者,可遵醫囑使用降壓藥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氨氯地平(Amlodipine)等控制血壓。伴有水腫的患者,利尿劑如呋塞米(Furosemide)、螺內酯(Spironolactone)等可用於減輕水腫症狀。為保護腎功能,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腎功能維持藥如百令膠囊、海昆腎喜膠囊等。鐵缺乏引起的貧血時,可在醫生建議下使用鐵劑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病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便調整治療方案。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那普洛先錠(Naproxen)可用於緩解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疼痛和發燒。該類藥物能減輕發炎反應。長期使用需注意胃腸道副作用,建議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降壓藥

降壓藥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氯沙坦鉀(Losartan potassium)可控制高血壓,改善腎臟血流動力學。高血壓是慢性腎臟病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控制血壓有助於保護腎功能。應定期監測血壓及腎功能,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效果。

利尿劑

利尿劑如呋塞米(Furosem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適用於水腫患者。透過增加尿液排出減輕水腫,緩解心臟負荷。 腎功能不全者需慎用,避免電解質紊亂。

腎功能維持藥

腎功能維持藥如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維生素D可以調節酸鹼平衡,預防鈣磷代謝異常。對於存在代謝性酸中毒或骨礦物質代謝障礙的慢性腎病患者有益。使用時應注意監測電解質水平,防止高鈣血症的發生。

鐵劑

鐵劑如Iron sucrose鐵劑、山梨醇鐵用於治療貧血。鐵缺乏可能導致貧血加重,影響腎病患者的健康狀況。 使用時需遵醫囑,不可自行增減劑量;同時注意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發生。

慢性腎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藥物,避免盲目用藥造成腎損害。除上述提及的藥物外,還可以使用百令膠囊進行調理,其具有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作用,但要遵照醫生指導合理用藥。

慢性腎臟病第一、二期

慢性腎病第一、二期可以透過飲食療法、控制高血壓、控制血糖、減少蛋白質攝入、利尿劑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飲食療法

患者應遵循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飲食原則,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3克,脂肪攝入量適當減少,蛋白質攝入量根據腎功能調整。透過限制鈉鹽攝入可預防水鈉瀦留,減輕水腫;適量減少脂肪攝入有助於控制血脂水平,而優質蛋白飲食幫助維持身體營養狀態。

控制高血壓

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戒菸限酒、適量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藥物治療則需遵醫囑使用降壓藥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氨氯地平(Amlodipine)等。控制血壓對於保護腎臟至關重要,因為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腎小球動脈硬化和腎實質傷害。降低血壓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

控制血糖

患者需要定期監測血糖水平,並根據醫生指導調整飲食結構及口服降糖藥物劑量。高血糖狀態下容易引起微血管病變,導致腎絲球硬化和腎間質纖維化。控制好血糖可以減緩腎臟受損程序。

減少蛋白質攝入

減少動物性蛋白攝入,增加植物性蛋白比例,同時注意均衡膳食。過量蛋白質攝入會加重腎臟負擔,加速腎臟損害進展。合理調配飲食結構有助於緩解病情發展。

利尿劑治療

常用的利尿劑有呋塞米(Furosem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等,需按醫囑服用。利尿劑能夠有效改善水腫狀況並促進體內廢物排出。但長期大量使用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

建議定期複查腎功能指標,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同時,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以利於身體恢復。

慢性腎臟病第三、四期

慢性腎病第三、四期可以透過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手術來緩解症狀,具體表現為貧血、水腫、高血壓、尿量減少和體重增加。

貧血

慢性腎病患者由於紅血球生成素缺乏、鐵利用障礙等原因導致貧血。可以遵醫囑使用Iron sucrose鐵劑、甲磺酸多拉菌素注射液等藥物進行補血治療。

水腫

當疾病進展到第三、四期時,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會導致體內水分瀦留,引起水腫。利尿劑如呋塞米(Furosem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可用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液體。

高血壓

隨著病情的發展,腎臟受損可能導致鈉離子瀦留,進而引發血壓上升。降壓藥卡托普利(Captopril)、硝苯地平(Nifedipine)可降低血壓,改善不適症狀。

尿量減少

在慢性腎病的中後期階段,腎功能逐漸惡化,無法有效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水分,從而導致尿量減少。患者需要限制每日飲水量,並確保攝入足夠營養以支援身體正常運作。

體重增加

因為腎臟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調節體內的水平衡,所以當其功能受到損害時可能會出現水鈉瀦留,使體重增加。建議定期監測體重變化並採取健康飲食習慣,例如低鹽飲食有助於減輕水腫情況。

針對慢性腎病的症狀管理需密切監測患者的腎功能指標,避免高蛋白飲食及可能傷害腎臟的藥物。同時還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慢性腎臟病第五期

慢性腎病第5期,也稱為尿毒症,屬於終末期腎臟疾病,通常意味著腎臟功能已完全喪失。

慢性腎病第5期時,由於腎臟的功能逐漸喪失,不能有效地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水分。這些廢物和水分在體內積累會導致毒素水平升高,引起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如水電解質失衡和代謝性酸中毒。為了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透過透析或腎臟移植來替代失去功能的腎臟。

如果患者存在急性腎傷害,經過積極治療後,腎功能可能恢復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脫離透析治療。但如果病情進展至慢性腎衰竭,則預後較差,需長期維持透析或等待腎臟移植。

面對慢性腎病第5期,應避免高鹽飲食,以減少水腫的發生。同時,定期監測血壓、血肌酐等指標變化,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並延長壽命。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