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的膽囊可以進行血常規、肝功能、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如果發現異常情況,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血常規
由於長期透析治療可導致貧血發生,而血液中的紅血球與膽汁酸結合後透過腎臟排出體外,因此會導致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此時在進行血常規時會表現為白血球和嗜中性球增多,以及紅血球減少的情況。當出現以上指標變化時,則提示存在高膽固醇血症的可能性,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肝功能
由於尿毒症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且透析過程中使用抗凝藥物,如肝素鈉(Heparin sodium)等,容易誘發肝臟傷害,從而引起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的情況。另外,還可能會出現鹼性磷酸酶、谷氨醯轉移酶等增高的情況。若出現上述指標變化,則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受損的情況。
腹部超音波
由於尿毒症患者體內代謝廢物及毒素不能夠正常排出,會對身體多個器官產生損害,尤其是消化系統,可能導致胃腸道蠕動減慢,進而影響營養物質吸收而導致體重下降。隨著病情加重,還會累及胰臟組織,使胰島素分泌受到影響,從而誘發血糖升高。此外,由於膽道阻塞或膽管狹窄等原因,還可造成膽囊增大等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透過腹部超音波的方式瞭解膽囊大小,並排除膽結石等病變。
其他檢查
比如磁共振膽管造影(M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前者主要用於顯示膽總管擴張、壺腹腫瘤、十二指腸乳頭佔位性病變及壺腹周圍炎;後者則可用於觀察胰管形態改變及佔位病變,以判斷是否存在膽管癌、壺腹癌等惡性病變。
對於尿毒症患者來說,應積極遵醫囑應用普賴鬆(Prednisone)、呋塞米(Furosemide)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還要定期複查,以便於瞭解身體狀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