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滯留是由於泌尿道阻塞或狹窄引起的小便不能順利排出。這可能與多種原因有關,如壓力性尿失禁、尿道炎、攝護腺增生等。診斷通常涉及多項檢查,如直腸指診和膀胱測壓。治療選擇基於具體情況,可能包括導尿術、膀胱擴張術等。預防措施包括膀胱功能訓練和避免使用導致排尿困難的藥物。
什麼是尿滯留?它導致人有強烈的尿意,卻無法排尿。你知道嗎?
尿滯留是指在泌尿道中存在阻塞或狹窄,導致尿液無法順暢地流出體外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導致膀胱內壓力升高,引起以下症狀:
1. 膀胱壁肌肉過度活動以嘗試排出被堵塞的尿液,進而導致下腹部疼痛。
2. 隨著時間推移和膀胱容量減少,患者會感到越來越強烈的排尿慾望。
3. 尿瀦留還可能導致尿頻、尿急等不適症狀,並可能伴隨出現尿失禁的現象。
4. 滯留於膀胱中的尿液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良好培養基,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5. 嚴重時,尿瀦留可導致腎功能損害甚至衰竭,因此應及時診斷和治療。若以上症狀持續存在,建議立即就醫以便進行相關檢查並接受適當治療。
尿滯留的5大原因中,有一項是因為排尿時尿意強烈,但尿不出來。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尿滯留時,如果伴隨有排尿時尿意強烈但尿不出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壓力性尿失禁、尿道炎、攝護腺增生、膀胱炎、尿道結石等病因導致的。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排尿困難或尿道阻塞,從而引起尿瀦留。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壓力性尿失禁
壓力性尿失禁通常由盆底肌肉和尿道括約肌功能減弱導致,使患者無法控制尿液流出。可透過提肛運動、電刺激療法等非手術方法改善,必要時也可遵醫囑使用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平(Atropine)進行治療。
尿道炎
尿道炎是由病原體引起的尿道黏膜發炎,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排尿困難。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比如希復欣敏(Cefixim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
攝護腺增生
攝護腺增生是一種常見的男性疾病,由於攝護腺組織細胞異常增長,壓迫尿道,導致排尿不暢,甚至尿滯留。對於良性攝護腺增生症患者,可以考慮經尿道膀胱鏡下攝護腺切除術、經尿道攝護腺切除(TURP)等方式來緩解不適症狀。
膀胱炎
膀胱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會導致膀胱壁充血水腫,當膀胱內積存大量尿液時,會引起強烈的排尿感,但每次排出的尿量較少。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諾氟沙星(Norfloxacin)等藥物進行治療。
尿道結石
尿道結石是指發生於尿道內的固體塊狀物,當結石移動至尿道口時,會對尿道造成機械性阻塞,從而引起排尿困難。若確診為尿道結石,建議及時就醫,在醫生的幫助下透過尿道探條或者是取石網籃取出。
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增加水分攝入量,有助於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幫助病情恢復。同時還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換洗內褲,以免加重病情。

一直想尿但尿不出,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尿意尿不出?
一直想尿但尿不出可能是膀胱炎、尿道結石、攝護腺增生、膀胱頸阻塞、輸尿管末端狹窄等疾病的表現,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排尿困難。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膀胱炎
膀胱受到發炎刺激,會導致膀胱頻繁收縮,進而產生強烈的排尿慾望。但是由於發炎引起的黏膜水腫和滲出,使得尿液排出不暢。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如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頭孢曲松(Ceftriaxone)等藥物。
尿道結石
尿道內存在結石時,結石可刺激尿道黏膜,引起區域性發炎反應,從而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若結石較大,可能會堵塞尿道,導致無法順利排尿。對於較小的尿道結石,可透過大量飲水促進結石自行排出;對於較大的結石,則需藉助手術方式取出,例如經尿道鏡取石術。
攝護腺增生
攝護腺增生壓迫尿道,使尿流受阻,表現為尿頻、尿急、尿不盡感。當病情加重時,會出現排尿困難、尿線變細等症狀。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α感受器阻滯劑來改善排尿困難的症狀,比如坦索羅辛(Tamsulosin)、多薩坐辛(Doxazosin)等。
膀胱頸阻塞
膀胱頸部發生病變,如良性攝護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等,導致膀胱出口通道狹窄,尿液不能順暢地流出膀胱,從而引起尿瀦留。此時膀胱需要更大的容量才能儲存足夠的尿液,因此會產生強烈的排尿意願。膀胱頸阻塞通常需要透過手術治療,如經尿道膀胱頸切開術、經尿道膀胱頸電切術等。
輸尿管末端狹窄
輸尿管末端狹窄影響了尿液從腎臟流向膀胱的流動,導致尿液積聚在腎臟中,引起腎盂積水和擴張。當尿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排尿衝動。輸尿管末端狹窄的治療方法包括經皮腎鏡碎石術、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等。
建議患者及時就醫,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完善相關檢查,如尿常規、尿流動力學檢查、超音波檢查等,以確定具體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有助於促進細菌性膀胱炎的恢復,同時也有助於緩解輸尿管末端狹窄的情況。
5種診斷尿滯留的方法
診斷尿瀦留可以採用直腸指診、膀胱測壓、超音波檢查、放射性核素掃描和導尿術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儘快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直腸指診
透過肛門進行簡單快速的操作來評估是否存在攝護腺腫大及觸痛的情況,從而判斷是否為壓迫後尿道所致的尿瀦留。患者需要採取膝胸臥位,醫生會戴上手套並在手指上塗上潤滑劑後輕柔地插入患者的肛門約2~3公分深,並觸控攝護腺是否有硬度不均或結節等情況出現。
膀胱測壓
該技術涉及將一根特殊傳感器置入體內測量壓力變化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泌尿系統功能狀態;此法有助於識別出因排洩障礙引起之尿瀦留問題。實施時需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並密切監控患者反應以防意外發生。
超音波檢查
利用聲波反射成像原理對骨盆腔區域組織結構進行詳細評估的一種非侵入性檢測手段;可準確顯示膀胱容量以及是否存在結石或其他異物堵塞等情況。在接受此項檢查前應避免大量飲水以免影響結果準確性。
放射性核素掃描
採集與分析由體表進入體內各種元素所發出之射線資訊以提供相應器官活動狀況影象化輸出設備;對於評價腎臟功能及位置分佈有重要意義。在預約時間前須空腹至少8小時以減少食物攝入造成的干擾。
導尿術
經由陰莖根部向膀胱內插入一根特製引流管以幫助移除積聚液體的過程;這是一種緊急情況下常用且安全有效方式。執行前應先清潔外生殖器區,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型號導尿管。
以上提及的所有措施都需要在專業醫療人員監督下完成,若發現異常應及時處理。此外還可配合醫生使用抗膽鹼藥如阿托平(Atropine)、山莨菪鹼等藥物緩解不適症狀。

尿滯留治療是什麼?對於尿意尿不出的問題,放鬆肌肉搭配導尿管引出餘尿是什麼治療方式?
尿滯留治療可以考慮導尿術、膀胱擴張術、針灸治療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導尿術
透過將一根細軟的導尿管插入體內,利用壓力差將滯留在膀胱內的尿液引流出來。此方法能迅速緩解因尿瀦留引起的不適感及併發症風險;但需注意防止感染並遵循專業人員指導操作。
膀胱擴張術
膀胱擴張術是一種外科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透過切開患者腹部進入骨盆腔,找到膨脹的膀胱後對其進行擴大處理。該手術旨在增加膀胱容量以減少頻繁排尿需求;適用於反覆發生尿瀦留且藥物治療無效者。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通常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中醫師在特定穴位上進行,每次治療持續時間不一。中醫認為,上述穴位可調節氣血、平抑肝火,從而輔助改善排尿障礙。對於輕度至中度尿瀦留有效。
在治療尿瀦留時,應避免攝入利尿作用強的食物或飲料,如咖啡、酒精和某些藥物,以免加劇排尿困難。同時,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也很重要,因為過度限制液體可能導致膀胱刺激性收縮,進一步加重排尿困難。
如何預防尿滯留?
預防尿滯留需進行膀胱功能訓練、適當的水分攝入、避免使用導致排尿困難的藥物、定期排空膀胱、及時治療攝護腺肥大。
膀胱功能訓練
透過特定的盆底肌肉鍛鍊和行為調整來增強膀胱控制能力,促進排尿。建議進行每日定時排尿及骨盆底肌群收縮運動等非手術干預措施以改善情況。
適當的水分攝入
充足的水分有助於保持泌尿系統正常運作,減少結石形成風險。推薦每天至少飲用8杯水以維持身體液體平衡。
避免使用導致排尿困難的藥物
某些藥物如抗組織胺藥、利尿劑等可能減弱膀胱括約肌收縮力或增加尿液產生量,從而引起排尿障礙。若確需長期服用上述藥物,則應諮詢醫師意見並採取相應措施以減輕副作用。
定期排空膀胱
確保經常將膀胱中的尿液完全排出可以降低發生尿瀦留的風險。建議每2-3小時排一次小便,並且每次排尿時都要儘量排空膀胱。
及時治療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增生壓迫尿道會引起排尿不暢甚至尿瀦留。對於存在良性攝護腺增生症狀的患者,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治療。
如果出現排尿困難或其他相關症狀,建議儘快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