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ADH是什麼?分泌不足會導致尿崩症嗎?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1
ADH分泌不足可能導致尿崩症,引發多尿、煩渴與頻尿等症狀。該疾病可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及併發症,治療需醫療干預。

ADH分泌不足可能導致尿崩症,引發多尿、煩渴與頻尿等症狀。該疾病可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及併發症,治療需醫療干預。

ADH是什麼?分泌不足會導致尿崩症嗎?

ADH是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不足可能引起尿崩症。

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能促進腎小管和急尿管對水的重吸收,從而減少尿量。當其缺乏時,腎臟會持續排出大量低滲尿液以滿足過多的水分需求,進而形成典型的高尿量、低比重和低滲透壓的臨床表現。

在某些情況下,如嚴重失水或急性腎傷害,身體為了維持血容量穩定,可能會透過減少ADH分泌來限制水分攝入,此時不會出現尿崩症。

面對ADH缺乏導致的疑似尿崩症症狀,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指導,調整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確保充足的休息時間,有助於緩解不適症狀。

ADH分泌不足會導致尿崩症,這是一種影響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的疾病,進而導致尿量顯著增加。如果不及時治療,尿崩症可能導致嚴重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其他併發症。因此,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患有ADH分泌不足,應儘快就醫進行確診和治療。

ADH分泌不足可能引起尿崩症,表現為多尿、煩渴與頻尿三大典型症狀,嚴重時會引起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及營養障礙等其他併發症。明確診斷後需要積極處理以防止進一步健康損害。

多尿

煩渴與頻尿

水電解質失衡

脫水

代謝性酸中毒

尿崩症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尿崩症是一種由於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缺乏或缺乏效應導致腎小管重吸收水能力下降,從而引起大量低滲尿液排出的疾病。

尿崩症是由於下視丘神經腦下垂體功能障礙導致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不足或腎臟對此賀爾蒙反應性降低,使腎臟不能有效地保留水分,從而導致高尿量和低濃度尿液。尿崩症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極度口渴、多尿、頻尿以及夜間多次起床排尿。嚴重時可伴隨脫水、電解質紊亂等併發症。

確診尿崩症通常需要進行血液和尿液檢測,包括血鈉、血糖、滲透壓測定以及禁水加壓素試驗。此外,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可用於評估是否存在下視丘-腦下垂體區域異常。治療尿崩症主要是透過口服或注射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類似物來增加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常用的藥物有去氨加壓素(DDAVP)片、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等。

患者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以防止脫水,並遵循醫生建議調整飲食中的鈉含量,避免過量攝入造成水腫。

為什麼會發生尿崩症?它是由於5大原因引起的。尿崩症的5大原因包括:

尿崩症的發生可能是因為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缺乏、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不敏感、腎小管功能障礙、顱內高壓症或遺傳因素導致的。這些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不同的症狀和體徵,因此在治療時需要考慮其具體原因。如果出現多尿、口渴等症狀,應儘快就醫以確定確切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缺乏

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由下視丘分泌,在體內具有調節水份代謝的功能,當其缺乏時會導致腎臟過度排除水分,進而引起多尿、煩渴和頻尿等症狀。補充外源性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是治療此病的一種方法,例如使用去氨加壓素(DDAVP)片進行替代療法。

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不敏感

由於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感受器異常導致身體對ADH不敏感,使腎小管不能正常重吸收水分,從而出現尿崩症的症狀。患者可遵醫囑口服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呋塞米(Furosemide)等藥物增加尿液排出,緩解不適症狀。

腎小管功能障礙

腎小管功能障礙會影響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導致尿量增多。患者可以遵照醫生指導服用螺內酯(Spironolactone)、阿米洛利(Amiloride)片等利尿劑來改善病情。

顱內高壓症

顱內高壓症會引起腦脊液循環受阻,繼而導致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減少,影響到腎小管對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的反應,此時就會出現尿崩的情況。針對顱內高壓症的治療方法通常包括手術減壓,如開窗術、內視鏡下微創手術等。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可能導致某些基因突變,這些基因與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合成、運輸或作用有關,因此可能引起尿崩症。對於遺傳性尿崩症,目前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但可以透過限制飲水量來控制症狀。

建議定期監測每日液體攝入和排洩量,以評估身體的水鹽平衡狀態。必要時,應進行頭顱磁共振成像掃描、腦下垂體功能測試以及電解質水平檢測,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任何潛在的問題。

尿崩症的前兆與症狀包括每天狂尿3公升,最多10公升!

尿崩症的前兆與症狀包括多尿、口渴、頻尿、失水、尿比重降低等,可能伴隨體重減輕、疲勞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表明尿崩症,建議及時就醫以確診並接受適當治療。

多尿

由於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不足或缺乏,導致腎小管和急尿管重吸收水分減少,從而引發頻繁排尿。主要表現為夜間起夜次數增多,且每次排尿量較多。

口渴

當患者患有尿崩症時,會導致體內水分丟失過多,使血液濃縮,血漿滲透壓增高,刺激下視丘滲透壓感受器,進而出現口渴的症狀。通常會感到口腔乾燥,需要頻繁飲水來緩解不適感。

頻尿

尿崩症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影響了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的正常分泌和作用,導致膀胱內尿液積聚速度減慢,增加排尿頻率。患者可能注意到排尿間隔縮短,尤其是在夜間。

失水

由於大量水分透過尿液排出體外,身體無法保留足夠的液體以滿足代謝需求,此時會出現脫水的情況。患者可能出現皮膚彈性差、眼窩凹陷等脫水徵象。

尿比重降低

尿崩症患者腎臟不能有效地濃縮尿液,致使尿液中溶質濃度低於正常水平,尿比重隨之下降。實驗室檢測可發現尿比重明顯低於預期值,可能伴有低滲性尿液。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尿液分析、血電解質檢查以及禁水-加壓素試驗以評估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的反應。治療措施可能包括口服抗利尿藥如去氨加壓素(DDAVP)片或胰島素療法。患者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過量運動引起的額外水分流失,同時注意觀察體重變化,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的失水風險。

尿崩症會好嗎?掌握治療改善3要點

尿崩症症狀通常難以自愈,需要透過醫療干預來管理。

尿崩症是一種由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不足引起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其病因多樣,包括遺傳因素、下視丘或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等。這些因素導致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合成和釋放減少,影響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表現。如果不進行治療,持續的水丟失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脫水和其他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針對不同型別的尿崩症,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禁水-加壓素試驗、精胺酸加壓素水平測定等確診後,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應藥物進行治療。

此外,對於中樞性尿崩症患者,如果存在腫瘤壓迫等情況,可能需要手術切除腫瘤以緩解壓力,從而減輕尿崩症狀。

面對尿崩症,關鍵是及時診斷並接受專業治療,同時避免限制水分攝入,保持適當的水分平衡,以免加重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