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高血壓是因慢性腎病所引起的血壓上升,主要涉及水與鈉質代謝紊亂、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化及其他相關機制。腎臟病患者常伴隨心血管風險,建議定期監測並接受適當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需用藥物控制,而綜合健康管理策略有助於預防腎臟問題及高血壓。
高血壓讓腎臟跟著遭殃,那腎性高血壓是怎麼一回事?
```
腎性高血壓是由慢性腎病引起的血壓升高,其病因包括水與鈉質代謝紊亂、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化、前列腺素減少、腎小球髖球體肥大以及交感神經活性增加。腎性高血壓需要特殊處理,建議患者就醫以獲得適當治療。
1. 水與鈉質代謝紊亂: 腎臟在維持身體水分平衡和電解質穩態方面起重要作用。當腎功能受損時,會導致體內水分瀦留和鈉離子濃度增高,進而引起血容量擴張和血壓上升。
2.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化: 腎素是由腎臟產生的一種賀爾蒙,它能夠刺激血管緊張素的合成。血管緊張素是一種強烈的收縮劑,可以使得動脈和小動脈收縮,從而提高血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活化會促進這種正反饋循環,進一步加重腎性高血壓的症狀。
3. 前列腺素減少: 腎臟也是人體生產前列環素的主要場所之一,前列環素具有舒張血管的作用。當腎功能衰竭時,前列素的生成量下降,無法有效抵抗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化而導致的血管收縮,促使血壓持續上升。
4. 腎小球髖球體肥大: 部分腎性高血壓患者的腎小球會出現肥大的情況,這會導致血液中的蛋白質漏入尿液中,形成蛋白尿。長期的蛋白尿會損害腎小管和腎間質,進一步加速腎臟疾病的進展,導致腎功能惡化,血壓難以控制。
5. 交感神經活性增加: 腎臟與交感神經系統有密切聯系。當腎功能受損時,可能會引發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啟用,產生過多的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能收縮外周血管並提高心臟排出量,從而加劇血壓上升。
以上因素綜合作用下,會導致腎性高血壓的發生和發展。為了預防並管理腎性高血壓,建議患有慢性腎病的人定期監測血壓和腎功能,並遵循醫生的指導進行生活方式調整和藥物治療。
腎臟病患者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腎臟病患者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建議定期監測相關指標,並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
高血壓
高血壓導致腎小球髖管壁壓力增高,長此以往會造成腎小球萎縮、硬化,進而影響腎功能。腎功能下降後,身體內的水分和鈉離子無法正常排出,導致水鈉瀦留,進一步加重高血壓。高血壓性腎病的治療常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Captopril)、益壓穩(Enalapril)等,以降低血壓和減少蛋白尿。
糖尿病
高血糖狀態下,葡萄糖透過腎小球過濾進入原尿,但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導致葡萄糖滯留在尿液中,刺激到腎臟組織,從而損害腎臟功能。控制好血糖水平是防治糖尿病腎病的主要手段,可以遵醫囑使用胰島素促泌劑泌得贊錠(Glipi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等進行降糖治療。
高血脂
高脂血症可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進而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多種危及生命的疾病。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洛伐他汀(Lovastatin)等可用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水平,改善預後情況。
肥胖
肥胖者體內脂肪堆積,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堵塞血管,誘發心血管疾病。減肥手術如胃繞道術、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等,透過減少食物攝入量和縮短消化道長度來實現長期減重效果。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供應心肌的血液流量減少,心肌缺血缺氧,可能會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冠心病患者可遵照醫生意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克隆皮得格(Clopidogrel)等,以防止血栓形成。
腎臟病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並遵循健康飲食,避免高鹽、高糖、高脂食物。建議適量運動,如快走、游泳,以改善循環,並按醫囑接受定期檢查,包括尿液分析、腎功能檢測,以及必要時的心電圖檢查,以早期發現並處理可能的併發症。
腎血管性高血壓
腎血管性高血壓需要使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
腎血管性高血壓是由腎動脈狹窄引起的,此時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被啟用,促進水鈉瀦留和血壓上升。抗高血壓藥物透過阻斷這一過程來降低血壓,常用藥物包括卡托普利(Captopril)、益壓穩(Enalapril)等。
患者還可遵醫囑服用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藥物進行降壓治療。但需注意個體差異,調整用藥劑量或種類。
在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時,應注意定期監測血壓變化,並遵循醫生指導調整治療方案。
其他引發高血壓的腎臟病包括腎性高血壓,請問還有哪些疾病可能會導致高血壓?
除了腎性高血壓外,慢性腎炎、腎動脈狹窄、腎絲球硬化、腎功能不全以及腎上腺皮質增生都可能引發高血壓。若診斷出高血壓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治療方法和對癥狀的管理可能需要調整。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並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患者腎臟出現發炎反應,導致腎小球濾過膜受損,蛋白尿增加,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啟用,從而收縮外周血管,升高血壓。控制蛋白質攝入是關鍵,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限制在0.6克/千克體重以下。可以遵醫囑使用卡托普利(Captopril)、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藥物進行治療。
腎動脈狹窄
腎動脈狹窄會導致腎臟血液供應不足,刺激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分泌,進而使全身小動脈收縮,血壓上升。介入手術如經皮穿刺腎動脈球囊擴張術或經皮穿刺腎動脈支架植入術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腎絲球硬化
腎絲球硬化時,腎小球內纖維化和瘢痕形成導致腎小球過濾功能下降,體內廢物和液體瀦留,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可遵照醫生的意見服用呋塞米(Furosemide)等利尿劑以減輕水腫,保護腎功能。
腎功能不全
腎功能不全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腎臟傷害,導致腎臟排洩廢物和調節體液平衡的能力減弱,水鈉瀦留,血壓上升。可以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複合α-酮酸片等藥物改善代謝性酸中毒,改善預後狀況。
腎上腺皮質增生
腎上腺皮質增生可能導致皮質激素合成過多,引起水鹽代謝紊亂和血壓升高的臨床症候群。若是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則需要遵照醫生的意見行雙側腎上腺切除術來根治病情。
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和適量運動。必要時,可能需要進行腎功能測試、尿檢以及超音波心動圖等進一步的診斷評估。
如何避免腎臟病、高血壓
避免腎臟病和高血壓需透過生活方式干預、飲食調整、規律運動、避免或限制飲酒以及定期體檢來實現。
生活方式干預
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來降低患腎病和高血壓的風險,如戒菸、控制體重等。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以減少腎臟負擔。
飲食調整
最佳化飲食結構,減少鈉鹽攝入,有助於控制血壓水平,進而保護腎臟功能。提倡低鹽飲食,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同時增加新鮮蔬菜水果攝入比例。
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身體代謝率,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血壓的穩定。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結合自身情況制定計劃並堅持執行。
避免或限制飲酒
酒精可導致血壓升高,長期大量飲酒會加重腎臟傷害風險。應盡量避免酗酒或僅適度飲用紅酒,若存在酒精依賴則需尋求專業幫助。
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可以幫助早期發現潛在的腎臟疾病及高血壓問題,便於及時干預治療。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健康檢查,包括尿常規、腎功能檢測等專案。
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便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