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腎是腎臟疾病終末期的一種治療方式,常見症狀包括尿液異常、水腫、高血壓、貧血及腎功能衰竭。對於存在血紅素不足的洗腎病人,飲食需注意均衡,並可考慮食用補血食物如肉類、豆製品、綠色蔬菜等。但腎病患者的蛋白質攝入量因人而異,無腎功能減退者無需額外增加。
需要洗腎的疾病症狀
需要洗腎的疾病症狀包括尿液異常、水腫、高血壓、貧血以及腎功能衰竭等。由於腎臟問題可能涉及嚴重的健康風險,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尿液異常
尿液異常可能是由於腎臟傷害或感染導致的,當腎臟受損時,其過濾功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尿液中蛋白質和紅血球增多。尿液異常的症狀通常出現在泌尿系統,包括尿頻、尿急、尿痛等。
水腫
水腫可能由洗腎疾病引起的液體瀦留所致。液體積聚是由於腎臟無法有效地調節體內的鈉水平和水分平衡。水腫通常首先出現在身體低垂部位,如腳踝或眼瞼。
高血壓
洗腎疾病的高血壓主要是因為腎臟的功能下降,不能正常地排出體內多餘的鹽分和水分,導致血壓上升。高血壓常常沒有明顯症狀,但可能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症狀。
貧血
洗腎疾病可能導致鐵質吸收不良、促紅血球生成素減少等問題,進而引發貧血。貧血會導致患者感到疲乏、虛弱,嚴重時可能出現呼吸困難。
腎功能衰竭
腎功能衰竭是洗腎疾病的終末階段,此時腎臟無法有效清除廢物和多餘水分,導致毒素在體內積累,影響血液中的電解質平衡。腎功能衰竭會引起疲勞、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尿常規、血生化、腎功能檢測以評估腎臟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利尿劑、降壓藥等,以及必要時的透析治療。患者應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高鹽飲食,定期監測血壓和腎功能指標。
洗腎血紅素不足的飲食控制原則有哪些?
洗腎血紅素不足時,飲食控制應遵循高蛋白食品攝入限制、低磷食品、低鉀食品、高鈣食品、高維生素B6食品等原則。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飲食措施並不能替代醫療治療,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飲食調整。
高蛋白食品攝入限制
高蛋白食品如肉類、蛋類等,會增加腎臟負擔,可能導致血紅素不足。過多攝入會導致尿液中的肌酸酐含量增高,進而引起腎功能衰竭。因此,患者應減少高蛋白食品的攝入量。
低磷食品
磷是身體必需的礦物質之一,但過量攝入會對腎臟造成負擔,導致血紅素不足。長期高磷飲食會導致血液中磷酸鹽濃度升高,進而影響鐵質吸收和利用,加重貧血症狀。建議選擇低磷食品如綠葉蔬菜、水果等。
低鉀食品
鉀能夠維持細胞內外液體平衡,但過多攝入會引起心臟節律異常,進一步損害腎功能。高鉀食物如香蕉、馬鈴薯等可誘發心律不整,加劇腎臟負擔。對於存在腎功能不全者而言,應避免或減少此類食物的攝取。
高鈣食品
高鈣食品如乳製品、堅果等會促進尿液中的鈣離子排洩,從而降低血紅素水平。長期高鈣飲食會導致骨密度下降,容易引發骨折等問題。對於有骨質疏鬆風險的人群,應謹慎食用高鈣食品。
高維生素B6食品
維生素B6參與多種代謝過程,包括氨基酸合成,其缺乏可能會影響血紅素合成。嚴重缺乏時會出現神經系統傷害,可透過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如雞肉、魚肉來補充。但不宜過量攝入以防出現神經毒性。
在飲食方面,患者需注意均衡膳食,避免過度攝入高蛋白及高磷食物。同時,定期監測腎功能指標,及時發現並處理相關問題。

洗腎的人如果血紅素不足,吃補血食物要注意什麼?
洗腎的人如果血紅素不足,可以考慮食用肉類、豆製品、綠色蔬菜、全穀類、堅果種子類等補血食物。需要注意的是,食物並不能直接用來治療血液問題,如果血紅素持續低下,建議尋求專業醫學意見。
肉類
肉類含有豐富的鐵質及維生素B12,可促進紅血球生成,對於血紅素不足的洗腎患者來說是很好的補充來源。過量攝取肉類可能導致高磷、高鈉等問題,因此建議適量攝入並注意選擇低磷、低鈉產品。
豆製品
豆製品如豆腐、豆漿也富含非血紅素鐵質,可以作為肉類之外的補充選項。豆製品中可能含有一些植物雌激素,對特定人群可能會有影響。使用時需注意。
綠色蔬菜
綠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鐵質,且多為可溶性鐵質,較易被身體吸收利用。某些綠色蔬菜可能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使用前最好諮詢醫生或營養師意見。
全穀類
全穀類食品如糙米、燕麥等也是不錯的鐵質來源,且能提供碳水化合物能量。全穀類食品通常較不易消化,對於腸胃功能較弱者可能造成不適。
堅果種子類
堅果種子類如杏仁、南瓜籽等雖然鐵含量不高,但其鐵質形式較為適合人體吸收。堅果種子類食品熱量較高,每日攝入量需控制以避免超標。
需要注意的是,補血食物的攝入應遵從醫囑,避免過量攝入導致不良反應。此外,還需定期監測血液成分,確保補充效果與安全性。
腎臟病患需視情況補充蛋白質
腎臟病患者需要根據個人狀況調整蛋白質攝入量,若無腎功能減退則不需要特別增加。若有腎功能減退時,則需要透過食物來滿足每日所需的蛋白質。
1.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水分,維持身體內環境穩定。
2. 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會在消化過程中產生胺基酸,其中有一部分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加重腎臟負擔。
3. 但適度攝取優良品質之動物性蛋白質如瘦肉、魚類等,可提供必需胺基酸,對於改善營養狀態及促進傷口癒合有正面效益。
4. 患者可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選擇高生物價、低磷的食物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5. 此外,還應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鈉,以減少水腫發生風險。總結以上,腎臟病患者在考慮是否需要補充蛋白質時,需綜合考量自身腎功能狀態以及可能引起的併發症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