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症狀、治療、預防、生活建議

分類: 泌尿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3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形成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為了預防腎結石的發生,建議患者避免高鈣、高蛋白、高普林、高草酸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堅果、巧克力等。此外,多喝水也是預防腎結石的有效方法之一。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形成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為了預防腎結石的發生,建議患者避免高鈣、高蛋白、高普林、高草酸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堅果、巧克力等。此外,多喝水也是預防腎結石的有效方法之一。

01.是腰痠背痛還是有結石?

是腰酸背痛還是有結石?

02. 腰酸背痛可能與坐姿不良、長時間站立或體力活動過度有關。

03. 結石可能導致腰部疼痛,還可能會引起尿液混濁、排尿困難等症狀。

04. 如果疑似泌尿系統問題,建議進行超音波掃瞄以確定是否存在結石。

05. 若確認患有結石,治療方式取決於結石的位置和大小,可能包括飲水量增加、服用利尿劑或手術移除。

02.看哪一科醫師?

您可以考慮聯絡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或內分泌科的醫師進行諮詢。如果病情緊急或需要即時治療,請務必儘快前往最近的急診室。

神經內科

神經內科專門負責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眩暈、運動障礙等症狀,可以到神經內科進行診治。在神經內科,可以透過頭顱MRI、CT掃描等影像學檢查來評估大腦結構是否異常。

心血管內科

心血管內科專注於心臟和血管相關疾病的診斷和管理。對於心悸、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血管症狀,應前往心血管內科就醫。在心血管內科,常規檢查包括血壓測量、心電圖、血液生化分析等;特殊情況下可能需行冠脈造影或超音波心動圖。

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主要處理食道、胃、小腸、大腸等相關器官的功能障礙及疾病。當患者有上腹部不適、腹瀉、便秘等問題時,可選擇消化內科作為首診科室。消化內科的常規檢查專案包括胃鏡、結腸鏡、肝功能測試等;特定狀況下可能會建議做幽門螺杆菌檢測或胰臟功能評估。

呼吸內科

呼吸內科針對肺部、支氣管及其他呼吸道健康問題提供診療服務。若患者存在咳嗽、咳痰、氣促等呼吸系統症狀,則應至呼吸內科接受專業評估。在呼吸內科,通常會安排胸部X光片、肺功能測試以及血氧飽和度監測等常見檢查。

內分泌科

內分泌科專門研究並治療賀爾蒙分泌失調所導致的各種代謝性疾病。若是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內分泌失調所致的症狀,應該到內分泌科就診。在內分泌科,常做的檢查包括血糖水平測定、空腹胰島素測試以及甲狀腺功能檢查等。

建議定期體檢以早期發現潛在健康問題。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過度攝入糖分和脂肪,有助於預防某些內分泌疾病的發生。

03.老了,「腰子」才會有問題?

01.腎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平衡、清除體內廢物以及調節血壓等。

02.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器官的功能逐漸下降,腎臟也不例外。老年人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尿液中蛋白質含量增加,容易出現蛋白尿。

03.但並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會出現腎臟問題。是否患有腎臟疾病與個體差異有關,也受到生活方式的影響。

04.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高鹽飲食等會加重腎臟負擔,而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則有助於保護腎臟健康。

05.因此,建議定期進行體檢以監測腎臟功能,早期發現並治療潛在的問題。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腎臟疾病的重要措施。

04腎結石會遺傳?

腎結石可能會遺傳,因為其可能受基因影響。

1. 腎結石形成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飲食習慣、環境因素和個體差異等。其中,飲食習慣如高鈣攝入可能導致草酸鹽沉積而促進腎結石形成;環境因素如高溫或低溼度可增加尿液濃縮從而利於結晶析出;個體差異如性別、年齡及種族也與腎結石風險相關。

2. 遺傳學研究發現某些特定型別的腎結石存在家族聚集現象,這提示了遺傳在該疾病中的作用。例如原發性腎小管草酸鈣結石患者往往有陽性家族史。

3. 研究表明,一些基因突變與腎結石形成有關。這些突變可以導致腎臟對某些物質的代謝異常,進而引起結石形成。例如VHL基因突變會導致胱氨酸結石發生機率增高。

4. 體外實驗和動物模型研究表明,某些藥物透過干擾細胞內礦物質平衡機制來預防或治療腎結石。例如利福平(Rifampin)能夠減少尿中磷酸銨鎂晶體沉澱,具有潛在防石效果。

5.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著眼於揭示腎結石形成的分子機理,並探索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例如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結石患者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以期找到與結石相關的細菌及其功能機制。

針對腎結石,建議定期進行體檢以及超音波檢查監測病情變化情況。同時注意多喝水有助於促進排洩,幫助防止結石的發生。

05.吃化石藥、化石草就可「化石」?

05.吃化石藥、化石草就可「化石」?

1.化石是古代生物體的遺骸,經過數百萬年的壓力和溫度作用而形成的礦物質晶體。這些遺骸通常埋藏在地下深處,需要特定條件才能形成。

2.雖然某些草本植物具有促進骨骼健康的作用,但它們並不能直接將已經流失的鈣質等礦物質重新沉積到骨頭上,從而達到“化石”的效果。

3.單純依靠藥物或食物來實現“化石”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符合自然規律。如果骨折後仍然存在不良生活習慣或者不正確的康復措施,可能會導致癒合不佳或其他併發症。

4.“化石”是一個錯誤的概念,人們應該透過科學的方法來保護骨骼健康,例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以及定期體檢等。

5.任何關於“化石”的說法都應該謹慎對待,以免誤導公眾。正確的資訊傳播對於維護公眾健康至關重要。

06.腎結石不能吃豆腐、喝牛奶?

腎結石患者可以適量食用豆腐和牛奶,適量攝入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豆腐

因為腎結石主要是由草酸鈣在腎臟中逐漸形成結晶而形成的。而豆腐中含有一定的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並不會增加尿液中的草酸含量,所以不會促進腎結石的增長和形成,因此可放心食用。

牛奶

腎結石患者的飲食需要避免高鈣食物,以免導致結石增大或新結石形成。牛奶富含鈣質,但其主要成分為乳清鈣,易於吸收利用且不易形成沉澱物,對於存在輕微症狀的患者通常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菠菜

菠菜含有的草酸成分較高,在體內被氧化後會生成草酸根離子,與體內的鈣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晶體沉積在泌尿系統中,進而可能誘發或加重腎結石的症狀。

青花菜

青花菜含有較高的普林物質,如果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尿酸升高,長期如此會導致尿酸鹽沉積於腎臟中,從而引發痛風性腎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

巧克力

巧克力屬於高熱量食品,過多食用容易導致肥胖,進而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此外,巧克力中的咖啡因還可能導致尿液pH值下降,促進磷酸鈣和草酸鈣等結晶析出,進一步加劇病情的發展。

建議患者平時注意多喝水,適當運動,如跳繩、跑步等,幫助促進結石排出。同時定期複查,監測結石大小及位置變化情況。

07.菠菜和豆腐萬萬不可一起吃?

菠菜和豆腐萬萬不可一起吃。

菠菜中的草酸與豆腐中的鈣離子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不溶於水的草酸鈣沉澱物,這種物質難以被人體吸收,可能會影響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因此,菠菜和豆腐不宜同食,否則可能導致草酸鈣沉積,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

如果攝入了少量的菠菜和豆腐,且身體沒有不適症狀,則不必過於擔心,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的不良反應。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搭配,避免食物間的相互作用,確保營養均衡。同時關注身體變化,若出現腹瀉、腹痛等胃腸道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診治。

08.吃太多維他命C會得腎結石?

08.吃太多維他命C可能會導致腎結石,因為過量攝入可能導致草酸鹽和鈣水平升高。

1. 維他命C透過促進腸道對草酸的吸收增加尿液中草酸濃度。

2. 高濃度的草酸與腎臟中的鈣結合形成結晶體並逐漸發展成固體沉積物即為腎結石。

3. 腎結石會引起腰痛、血尿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尿路阻塞需手術治療。

4. 適量攝取維他命C一般不會造成問題但若過量則可能誘發或加重腎結石風險。

5. 平衡飲食並確保每日液體攝入量充足可降低因過量維他命C引起腎結石的風險。

09.喝啤酒可預防結石?

喝啤酒可以預防尿路結石是因為:

1.啤酒富含水分,有助於稀釋尿液,減少晶體在尿液中的濃度。

2.啤酒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馬酸、矽酸等,這些物質能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進而降低結石形成的風險。

3.適量飲用啤酒還可以刺激腸道蠕動,改善便秘情況,間接地減少了鈣鹽沉積的機會。

4.對於已經患有腎結石的人群而言,少量飲酒並不會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過量酗酒,以免加重腎臟負擔或影響藥物治療效果。

5.經常大量飲酒會導致體內草酸含量增加,從而誘發腎結石的發生。

因此,適量飲用啤酒可能對預防尿路結石有益處,但是並不能直接起到治療作用。若存在尿頻、尿急等症狀且伴有疼痛,則需及時就醫進行針對性處理。

10.一天喝多少水才可預防結石?

預防結石建議每天飲水量保持在2-3L、避免過量攝入鈉鹽和蛋白質、減少含鈣飲料或食物的攝入、限制酒精及咖啡因的攝入以及定期進行體檢以早期發現並處理潛在風險因素。

1. 每日飲水量維持在2-3升可以促進尿液排出,降低結晶沉積的機會。過多水分攝取可能導致水腫或其他健康問題,因此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飲水量。

2. 避免過量攝入鈉鹽有助於控制血壓,並減少體內鈣離子濃度,從而減少形成草酸鈣結石的風險。

3. 減少含鈣飲料或食物的攝入是由於高鈣飲食與草酸鈣結石形成有關聯性;若無法從日常膳食中獲取足夠的鈣質,則不推薦額外補充高鈣食品。

4. 限制酒精及咖啡因的攝入對某些型別的腎結石有益,因為它們可能增加尿液中的鈣含量或者干擾腎臟正常工作方式。

5. 定期進行體檢可以幫助監測身體狀況變化,並及時採取措施來防止疾病發生或惡化。對於存在結石病史者,應特別關注上述提及的相關指標以預防結石復發。

與腎結石有關的疾病

腎結石可能導致泌尿系統感染、血尿、慢性腎衰竭、急性腎盂腫脹和尿路阻塞。

泌尿系統感染

腎結石移動時會刺激尿路黏膜,引起發炎反應。常見症狀包括尿頻、尿急、尿痛等,還可能會有腰痛或腹痛。

血尿

當結石摩擦腎盂或輸尿管時,會造成微血管破裂而出現血尿的情況。患者可發現尿液中帶有紅色血液,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鮮紅色尿液。

慢性腎衰竭

長期未治療的腎結石可能會對腎功能造成長期損害,進而導致慢性腎衰竭。癥狀可能包括腎功能下降、水鈣平衡紊亂以及貧血等。

急性腎盂腫脹

當腎結石堵塞腎盂時,可能會引致腎盂擴張和壓力增高,從而誘發急性腎盂腫脹。典型症狀是突然發生的劇烈腰背痠痛,伴隨血尿和高燒。

尿路阻塞

腎結石如果未能及時排出,則會逐漸增大並堵塞尿路,導致排尿困難、尿流變弱甚至是完全停止。長時間的尿路阻塞會加重泌尿系傷害,進一步影響腎功能。

若出現上述相關疾病的症狀,建議盡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勤排尿,幫助促進細小結石排出體外。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