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尿毒症時腎臟功能受損嚴重,此時體內多餘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蓄積於組織間隙,則可導致患者出現腳腫的症狀。此外,腎病症候群、肝硬化等疾病也可引起該症狀。
原因
原發性
若存在原發性的慢性腎臟病進展至終末期,從而發展為尿毒症,由於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降低,使血液中的水分瀦留在身體內,即可造成腳部水腫的情況發生。
繼發性
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痛風腎病等疾病引起的尿毒症,通常會累及到身體的多個系統和器官,當累及到心臟或下肢靜脈血管時,就會導致液體在體內蓄積,表現為腳腫的現象。
治療
建議患者遵醫囑使用利尿劑進行治療,例如呋塞米(Furosem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等藥物,可以增加排尿量,以促進多餘水分的排出。同時注意限制鹽和水的攝入,並且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者坐著,以免加重病情。
其他因素
腎病症候群
是指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腎小球疾病,其特徵包括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腫、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常伴血漿白蛋白水平下降,容易併發感染而導致死亡。此時大量蛋白質從尿液中丟失,低蛋白血症會導致膠體滲透壓下降,從而引發水腫情況,還可伴有乏力、食慾減退等症狀。
肝硬化
是由一種或多種不同病因所致的肝臟長期慢性損害,可能與遺傳、飲酒等因素有關,患病後因肝功能異常而導致白蛋白合成減少,進而誘發低蛋白血症,致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分滲入組織間隙而形成水腫,還可能出現厭食、噁心、腹脹、黃疸等情況。
除上述常見情況外,當患有心臟衰竭、右心室梗塞等疾病時,也可能影響身體循環功能,使得過多的液體積聚在體內而引發水腫現象,此時需針對具體病因給予針對性地治療。如果出現明顯不適,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在醫生指導下積極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