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紹了甲狀腺低下對腎臟的影響及腎性骨病的治療措施。甲狀腺低下可能導致新陳代謝減慢,引發水腫和體重增加,並影響腎功能,表現為尿量減少。低甲狀腺素水平還可能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進而影響甲狀腺的功能。
甲狀腺低下腎功能
1. 甲狀腺低下導致的新陳代謝減慢可能引起水腫和體重增加, 對腎功能的影響包括尿量減少。
2. 腎功能受損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 進一步影響甲狀腺素水平, 加重甲低症狀。
3. 由於甲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腫會影響血液循環, 可能加劇腎臟疾病的進展。
4. 長期未治療的甲低會導致心臟負荷增加, 心臟衰竭可能會對腎功能造成額外壓力。
5. 藥物治療甲低時需謹慎使用可能損害腎功能的藥物, 如避免同時使用他巴唑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甲狀腺衰退
1. 甲狀腺素水平下降: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可能導致體內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正腎上腺素等賀爾蒙分泌減少, 影響甲狀腺的功能。
2. 代謝率降低: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會使得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減慢, 導致體重增加、食慾不振等症狀。
3. 精神症狀: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可能引起憂鬱、疲勞、失眠等精神症狀。
4. 免疫力下降: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易導致感染發生。
5. 骨質疏鬆: 長期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會導致鈣的吸收障礙, 加速骨質流失, 增加骨折的風險。

腎性骨病變治療
腎性骨病變的治療可能包括補鈣、維生素D補充、磷結合劑、活性維生素D類藥物以及副甲狀腺賀爾蒙抑制劑等治療措施。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惡化,應立即就醫。
補鈣
透過口服或注射方式給予患者高鈣食物或鈣劑,如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檸檬酸鈣(Calcium citrate)等。補充鈣有助於減少副甲狀腺素分泌,緩解因低血鈣引起的症狀;但應監測尿鈣水平以防高鈣血症。
維生素D補充
透過口服維生素D製劑或增加日曬來提高體內維生素D含量。維生素D能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改善腎性骨病中由於維生素D缺乏導致的骨骼異常;使用時需注意劑量控制及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磷結合劑
透過口服給藥,選擇合適的磷結合劑如鋁氫氧化鎂(Magnesium)、碳酸鑭等,按醫囑調整劑量。磷結合劑可與食物中的磷酸根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複合物而降低腸道內磷的吸收量,從而減輕高磷血癥對腎臟的損害;使用時應注意可能出現便秘等問題。
活性維生素D類藥物
遵照醫師處方,在特定時間點服用活性維生素D類藥物如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等。這類藥物能夠增強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對鈣的吸收能力,進而提升血液中鈣質濃度;長期使用須監測是否有潛在風險發生。
副甲狀腺賀爾蒙抑制劑
由醫生指導,定期使用副甲狀腺賀爾蒙抑制劑如西那卡塞片、鹽酸骨穩(Teriparatide)等。此藥物針對過高的副甲狀腺荷爾蒙發揮作用,降低其對骨骼系統的負面影響;使用前需評估個體差異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在治療腎性骨病變的過程中,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避免高磷飲食,以減少腎臟負擔。同時,定期複查電解質和礦物質平衡,以及骨密度檢測,是管理該疾病的必要手段。
腎性骨病變機轉
腎性骨病的病因主要是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時,腎臟排洩廢物和調節電解質平衡的功能下降,導致鈣、磷等電解質積累,引發一系列骨骼病變。此外,腎臟無法正常產生促紅血球生成素,影響造血功能,可能導致貧血,而貧血會刺激骨髓釋放鈣進入血液,以滿足紅血球生成需要,這也是一種代償機制。
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高磷血癥、低鈣血癥等症狀,進一步加重腎性骨病的症狀。
在治療腎性骨病的過程中,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高磷飲食,並定期監測血生化指標,及時發現並處理電解質異常。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