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瀰漫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反覆作用形成的疾病。而尿毒症是急性或慢性腎衰竭進入終末期階段表現出來的臨床症候群,此時腎臟功能嚴重受損甚至無功能,需要藉助透析維持生命。如果出現肝硬化晚期合併有尿毒症的情況,則說明病情比較危重。
原因
門脈高壓
由於肝硬化導致的門靜脈壓力增高,會導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以及脾臟腫大和腹水等,從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或者血小板減少等情況發生。
營養不良
由於肝硬化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不良,長期營養不良可進一步加重肝臟傷害,形成惡性循環。
低白蛋白血症
由於肝硬化時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及合成蛋白質不足所致,當伴有持續大量腹水時更為顯著。
凝血因子合成障礙
肝硬化本身可使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同時因併發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而出血,更進一步加重了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消耗,促使DIC的發生和發展。
免疫功能紊亂
肝細胞損害、膽汁淤積、門脈高壓等因素均能影響身體的免疫機制,造成免疫調節失衡,易誘發各種感染。
其他因素
如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高鈣血症、酸鹼平衡失調等代謝紊亂狀態,也會增加患尿毒症的風險。
治療
一般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飲食以清淡為主,可以吃一些柔軟易消化的食物,如麵條、米粥等,並限制鈉鹽攝入量,以免加重水腫情況。
藥物治療
遵醫囑使用利尿劑,比如呋塞米(Furosemide)、布美他尼(Bumetanide)等,有助於消除腹水;服用抗病毒藥物,比如恩替卡韋(Entecavir)、韋立得(Vemlidy)等控制病毒感染;服用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膽汁淤積現象;服用普賴鬆(Prednison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藥物抑制發炎反應,減輕自身抗體產生,緩解症狀。
手術治療
對於肝移植指徵的患者,建議及時進行肝移植手術,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注意事項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乏力、噁心、嘔吐等症狀,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處理。此外,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