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由於腎功能衰竭、代謝紊亂等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當出現噁心、嘔吐、嘔血或黑便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原因
營養不良
長期慢性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存在食慾減退、噁心、腹脹等情況,且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此時如果進食堅硬的食物可能會傷害食道黏膜而造成消化道出血。
胃腸道病變
如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壓力性潰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等疾病,均可導致消化道黏膜損害,從而引發消化道出血。
藥物因素
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阿斯匹靈(Aspirin)、吲哚美辛(Indometacin)等均屬於刺激性藥物,若不注意觀察病情,隨意使用此類藥物,可能導致消化道黏膜受損而出血。
凝血系統異常
因腎臟具有生成促凝血酶原及抑制因子Ⅷ的作用,所以尿毒症患者的凝血機制障礙較常見。另外,尿毒症患者常有高磷血症、低鈣血症以及副甲狀腺素升高,也可影響身體凝血功能而導致消化道出血。
處理方法
對症支援治療
及時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吸氧、監測生命體徵,必要時採取氣囊壓迫止血等方式治療。
抑酸治療
遵醫囑應用奧美拉唑(Omeprazole)、雷貝拉唑(Rabeprazole)等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保護胃黏膜,避免進一步加重症狀。
輸注成分血
針對嚴重貧血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新鮮冰凍血漿、全血或血小板,以改善貧血和凝血功能障礙。
控制血壓
對於合併高血壓的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壓藥物,將血壓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其他措施
針對消化道大出血的情況,還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內鏡下止血或者介入手術等方法治療。
注意事項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護理,建議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如菠菜、蘋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增加胃腸負擔,不利於疾病的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