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進行積極的干預,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或減輕新生兒黃疸。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較多,常見的有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可以透過光照療法、藥物治療以及換血療法等方式來處理。

可以預防的情況
生理性黃疸
由於膽紅素代謝先天性異常所致,表現為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足月兒在7-10天會消退,早產兒一般在2周內消退。若家長注意給新生兒喂充足的奶量,並且母親也保持心情愉悅,可有效預防生理性黃疸的發生。
母乳性黃疸
部分新生兒吃母乳時會出現持續性的腹瀉現象,導致體內的未結合膽紅素增加而出現黃疸的症狀,此時應停止哺乳,在新生兒症狀消失後繼續哺乳,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可以積極干預的情況
光照療法
對於輕度黃疸的患兒,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採取光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如使用專用的藍光照射裝置,將新生兒放在光療箱中,用尿布包裹好身體,使光線直接照到新生兒身上,以消除體內過多的膽紅素,緩解黃疸的症狀。
藥物治療
如果是溶血型黃疸引起的,則需要遵醫囑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必要時也可以同時聯合氫化皮質酮(Hydrocortisone)進行保肝護腎的輔助治療,促進黃疸消退。
換血療法
如果是嚴重的高間接膽紅素血症造成的黃疸,而且出現了明顯的併發症,比如膽紅素腦病等,則需要透過換血療法改善病情,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其他方式
當新生兒發生敗血症或者肺炎的時候,可能會因為發炎反應而導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引發黃疸的現象。對此應及時明確感染原因並及時給予抗生素類的藥物控制感染,常用的有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
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中藥調理、飲食護理的方式來預防新生兒黃疸。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不同的病因用藥也會有所不同,建議家長一定要帶新生兒前往醫院就診,請專業的中醫師開具合適的處方藥,不可自行盲目用藥。另外,由於新生兒的身體比較脆弱,所以平時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避免著涼,同時還應注意合理餵養,避免過度餵養,以免加重胃腸道負擔。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