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或病理性黃疸,則可能會導致膽紅素腦病、核黃疸的發生。建議家長及時帶新生兒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生理性黃疸
膽紅素腦病
由於膽紅素不能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使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傷害,可表現為嗜睡、拒奶、肌張力減低等症狀。此時需儘快遵醫囑使用白蛋白與光療結合進行綜合治療,並注意保護視網膜。
核黃疸
是由於大量未被清除的膽紅素沉積於基底節、腦幹和小腦等處而引起的疾病,常伴有抽搐、角弓反張、呼吸暫停等症狀。一旦確診為核黃疸,應儘早進行藍光照射並停止餵母乳。
病理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
若因母嬰血型不合引起溶血,則可能導致黃疸較重,甚至發生膽紅素腦病,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對於輕度溶血性黃疸,可以繼續觀察病情變化;而對於重度溶血性黃疸,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換血療法來改善症狀。
敗血症
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從而誘發全身發炎反應症候群(SIRS)時,就可能出現黃疸的症狀。對此需要遵醫囑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頭孢唑林(Cefazolin Inj)、注射用拉氧頭孢鈉等藥物。
肝炎
由多種原因導致肝臟細胞受到破壞,肝功能受損,使得體內膽紅素水平升高所致。通常需要針對不同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則需要遵醫囑服用恩替卡韋(Entecavir)、干適能(Adefovir Dipivoxil)等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先天性代謝缺陷病
常見有半乳糖不耐受症、果糖不耐受症以及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礙症等,均屬於遺傳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身體缺乏分解某種物質的酶所造成。患兒進食含有相應成分的食物後即可發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也可表現為黃疸、精神萎靡、嗜睡、拒食等。明確診斷後應及時給予相應的飲食指導,必要時予以腸內營養粉劑補充日常所需的能量。同時還需要積極預防低血糖、電解質紊亂等情況的發生。
除以上相對常見原因外,還可能存在其他的可能性疾病,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高鐵血紅素尿症等。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可遵醫囑口服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進行替代治療,而高鐵血紅素尿症患者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手術治療或者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等緩解不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