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診斷思維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02
對於黃疸的診斷主要依據是膽紅素水平測定、肝脾檢查以及病史體格檢查等。膽紅素水平測定包括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肝脾檢查包括肝臟叩診、肝脾形態及質地改變;病史方面要詢問患兒既往有無溶血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家族史,母親是否為O型血,分娩時是否有早產、窒息等情況。

對於黃疸的診斷主要依據是膽紅素水平測定、肝脾檢查以及病史體格檢查等。膽紅素水平測定包括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肝脾檢查包括肝臟叩診、肝脾形態及質地改變;病史方面要詢問患兒既往有無溶血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家族史,母親是否為O型血,分娩時是否有早產、窒息等情況。

膽紅素水平測定

血清總膽紅素

足月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5-6天到達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出現較晚,高峰期可以達到第3-4天,但一般延遲兩週仍不消退就需要考慮黃疸。

間接膽紅素

如果僅有間接膽紅素升高而沒有結合膽紅素的顯著增高,則說明處於非梗阻性黃疸的狀態,可進行藍光照射治療,以促進間接膽紅素變成直接膽紅素並排出體外。

直接膽紅素

若發現直接膽紅素明顯增高則提示可能存在膽道閉鎖或者膽管炎的情況,需進一步完善影像學檢查明確病因,並積極給予相應的手術治療。

肝脾檢查

肝臟叩診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右肋下不可觸及,如能觸及到肝音粗糙、濁音增強則可能是由於黃疸導致的腹腔積液。

肝脾形態及質地改變

如果肝、脾腫大,且表面光滑、柔軟,按壓有彈性,常提示母乳餵養引起,無需特殊處理,適當調整飲食即可。但如果出現肝、脾顯著腫大,甚至出現失代償期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的表現,則需要及時就醫查明原因並對因治療。

病史方面

如果有溶血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家族史,可能會增加發生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症的風險,從而誘發黃疸。另外,如果是純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出現黃疸,則可能與母親血型不合有關。如果新生兒存在早產、窒息等情況也有可能會導致黃疸的發生。

其他情況

透過以上各項檢查能夠基本判斷新生兒是否存在黃疸,但是還需要警惕假陽性的情況發生,比如部分新生兒服用藥物也可能會影響膽紅素代謝而導致間接膽紅素增高,還有部分新生兒皮膚偏白也會影響對黃疸的判斷,因此還需密切觀察隨訪。

綜上所述,對於黃疸的診斷需要根據各項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綜合分析,必要時還可採用超音波、核磁共振等相關輔助檢查來幫助確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