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預防新生兒黃疸的糖水這種說法。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較多,如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病理性黃疸則需要進行藍光照射、藥物治療。

生理性黃疸
奶粉餵養
由於配方奶中的礦物質含量較多,尤其是鈉含量較高,而新生兒腎臟功能發育不全,無法完全吸收,多餘的鈉會透過尿液排出,導致糞便中膽紅素排出減少,出現間接性的生理性黃疸。
早產兒
早產兒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較差,且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影響腸蠕動及膽紅素代謝,從而造成高膽血症。
光照不足
新生兒出生後未及時開燈,導致日光紫外線不足,不能轉化為維生素D,進而影響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和排洩,導致體內膽紅素水平過高。
其他原因
如果新生兒患有溶血性疾病或者發生嚴重的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等情況時,也可能因為紅血球破壞過多或組織傷害,使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能力下降而導致黃疸。
母乳性黃疸
部分女性在哺乳期進食大量辛辣刺激的食物,容易誘發寶寶過敏反應,也會導致皮膚發黃的情況。
建議母親調整飲食結構,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攝入辣椒、洋蔥等食物,並適當增加飲水量,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助於改善症狀。
病理性黃疸
間接性黃疸
若經皮測膽紅素大於正常值,則提示存在間接性黃疸,可遵醫囑給予茵梔黃口服液、益生菌等藥物進行退黃治療。
直接型黃疸
表現為體溫升高、嗜睡、拒食等症狀,需立即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採用換血療法來緩解病情。
梗阻性黃疸
主要表現為發燒、嘔吐、腹瀉等,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等藥物進行治療。
核黃疸
患兒會出現抽搐、角弓反張以及肌張力減低等症狀,應儘早進行搶救,比如高壓氧、光療等。
綜上所述,對於輕度黃疸的新生兒可以繼續觀察,而對於重度黃疸的新生兒則需要積極就診並採取相應措施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