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懷疑新生兒出現黃疸的情況,可以先進行觀察。若足月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並且進展緩慢,而早產兒則是在生後5-7天出現黃疸,而且進展比較慢,在1-3周之內能夠消退,一般屬於正常情況,無需過於擔心。
如果懷疑新生兒出現黃疸的情況,可以先進行觀察。若足月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並且進展緩慢,而早產兒則是在生後5-7天出現黃疸,而且進展比較慢,在1-3周之內能夠消退,一般屬於正常情況,無需過於擔心。

但如果新生兒出現了明顯的皮膚發黃、鞏膜發黃等異常表現,則可能是由於病理性因素導致的黃疸,如溶血性黃疸、梗阻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等,此時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檢查明確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實驗室檢查
膽紅素測定
主要包括經皮測膽和抽血化驗,其中經皮測膽是將儀器中的專用探頭放在新生兒的腹部或背部,透過紅外線照射的方式測量皮膚與內部膽紅素的比例關係,從而判斷是否為黃疸以及黃疸的程度。而抽血化驗則是透過抽取新生兒的血液進行檢查,準確率較高,但不適感較強。
肝功能測定
主要是對肝臟代謝能力進行評估,當肝細胞受損時可引起間接膽紅素升高,需結合其他指標共同分析。
影像學檢查
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主要針對膽道系統的疾病進行篩查,包括先天性的膽管擴張症、膽囊結石、膽總管囊腫等,均可造成黃疸,還可表現為腹脹、發燒、右上腹疼痛等症狀。
核磁共振
主要用於檢查神經系統是否存在傷害,因為膽紅素結晶容易沉積於腦組織,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影響新生兒健康。
治療方式
對於輕度黃疸的新生兒而言,可以透過日常護理的方法來改善症狀,比如適當曬太陽、增加餵奶量等。而對於中重度的黃疸而言,還需要遵醫囑使用藥物或者進行藍光照射等方法治療,必要時還需進行手術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