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高通常指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值。新生兒出現黃疸多數為生理性原因導致,如生理期出現的黃疸、早產兒病理性因素導致的黃疸等,不同型別的黃疸所表現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生理因素
生理期
若剛出生的新生兒處在生理期,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高的現象,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在新生兒出生後的2-3天會消退,部分新生兒可能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但不會伴有其他不適症狀。
母乳性黃疸
如果是因為母乳餵養引起的黃疸,屬於母乳性的間接黃疸,可能會引起皮膚發黃或鞏膜發黃,還會伴有食慾下降和腹瀉等症狀。建議母親調整飲食結構,可以減少一次哺乳量,並增加哺乳次數,可促進腸蠕動加快,幫助大便排出,改善黃疸的情況。
病理因素
溶血性黃疸
通常是由於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會導致皮膚或者鞏膜發生黃染,還會有貧血、肝脾腫大以及體溫異常等情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普賴鬆(Prednisone)等藥物治療。
敗血症
可能是致病菌入侵造成的嚴重感染,會引起全身發炎反應,表現為發燒、嗜睡、拒食或者是精神萎靡等症狀,也會造成黃疸。需要遵從醫生指導進行抗感染治療,比如青黴素G(Penicillin G)、頭孢曲松(Ceftriaxone)等抗生素類藥物。
梗阻性腦積水
是顱內壓增高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會造成頭痛、嘔吐、嗜睡、抽搐以及尿少和黃疸等不良反應。需要在專業醫生操作下透過腦室腹腔引流管引流術治療。
膽汁淤積性黃疸
主要是因為膽道疾病、肝臟疾病等原因導致膽汁排洩障礙,會造成小腸對脂肪吸收能力降低,從而影響到正常的膚色,表現出皮膚或者是鞏膜發黃,還會伴隨瘙癢。需要配合醫生服用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丁溴東莨菪鹼膠囊等利膽藥物治療。
除上述情況外,還可能存在其它的可能性,例如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等。當發現新生兒有黃疸的現象時,要及時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明確診斷後給予針對性地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