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兩三天的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或母乳性黃疸,則一般不嚴重。但如果屬於病理性黃疸則比較嚴重,可能是由於感染、膽道疾病等導致,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如果兩三天的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或母乳性黃疸,則一般不嚴重。但如果屬於病理性黃疸則比較嚴重,可能是由於感染、膽道疾病等導致,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生理性黃疸
餵養充足
家長應讓新生兒吃奶,並且要定時定量地餵養,以促進排洩和肝臟的代謝功能,有助於降低血清中的膽紅素水平。
增加日光浴時間
每天保證新生兒有至少兩個小時的日光浴,可有效促使皮膚將非結合性的膽紅素轉化為可以排出的結合膽紅素,從而減少黃疸的程度。
照射藍光
若經過上述方法處理後效果不佳,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光照療法,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線使體內的未結合膽紅素變成水溶性的異構物而被排出,能夠緩解黃疸的症狀。
其他方式
如藥物治療,比如白蛋白尿素氮保護劑,能與遊離膽紅素形成複合物,使其從腎臟中濾出並隨尿液排出,或者遵醫囑應用茵梔黃口服液,具有利溼退黃的功效,對於黃疸消退也有一定的幫助。
病理性黃疸
抗感染
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黃疸,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昔洛韋(Acyclovir)、更昔洛韋(Ganciclovir)等抗病毒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若是膽道畸形引起,則需透過手術矯正,術後給予複合氨基酸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靜脈營養支援,防止低血糖及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發生。
此外,還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建議家長及時帶新生兒到醫院就診,明確具體原因積極進行針對性處理,避免影響其成長發育。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