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紹了脾臟癌的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脾臟癌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其症狀包括左上腹痛、發燒、乏力、體重減輕等。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會有所差異。當發現疑似症狀時,應及時就醫以便進行準確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脾臟癌原因
脾臟癌的原因可能包括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遺傳性出血性微血管擴張症、結節性硬化症以及血吸蟲病等。由於不同病因導致的脾臟癌治療方法和預後有所不同,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診療。
肝硬化
肝硬化會導致肝臟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影響脾臟功能,導致脾腫大和脾亢進。這可能增加白血球計數,因為脾臟是清除衰老或受損白血球的主要器官。對於肝硬化的患者,可以遵醫囑使用恩替卡韋(Entecavir)片、韋立得(Vemlidy)等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
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導致肝細胞傷害和發炎,進而引起脾臟腫大和脾功能亢進,導致白血球計數升高。針對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通常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s)α注射液、拉米夫定(Lamivudine)等藥物,以抑制病毒複製。
遺傳性出血性微血管擴張症
遺傳性出血性微血管擴張症是一種先天性的血管病變疾病,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微血管壁脆弱,容易破裂出血。當病變累及到脾臟時,會引起脾臟內小血管破裂,出現自發性脾破裂的情況,此時脾臟內的紅血球會進入血液循環中,從而引起白血球計數偏高。對於存在脾臟佔位性病變的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介入手術的方式將脾動脈栓塞住,阻斷血液供應,使脾臟萎縮,達到保留脾臟的目的。
結節性硬化症
結節性硬化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由TSC1或TSC2基因突變引起,導致多種器官發育異常,包括腦、皮膚、腎臟和心臟。脾臟受累可能出現脾臟腫大和脾功能亢進,引起白血球計數增高。患者可遵照醫生的意見服用西羅莫司(Sirolimus)軟膠囊、他克莫司(Tacrolimus)軟膠囊等免疫抑制劑來延緩病情進展。
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寄生蟲病,感染後身體產生特異性抗體IgE,刺激嗜酸性粒細胞增殖,導致脾臟充血、水腫、增生和纖維化,引起脾臟腫大和脾功能亢進,導致白血球計數偏高。吡喹酮(Praziquantel)片為驅殺血吸蟲藥,可用於急、慢性血吸蟲病患者的治療,因此可配合醫生使用此藥物進行治療。
建議定期進行體檢,特別是血常規、肝功能和超音波檢查,以及針對特定病因的相關檢測,如乙肝病毒DNA檢測。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和飲酒,以減少肝臟負擔。
脾臟腫瘤治療
脾臟腫瘤的治療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方法。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惡化,應立即就醫。
手術切除
對於良性或局限性惡性脾臟腫瘤,首選手術切除,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在影像學引導下進行。此方法可以直接移除病變組織,防止其進一步擴散至周圍器官。
化療
若患者對化療敏感,則可考慮使用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等藥物進行化療。透過干擾細胞週期、抑制DNA合成來阻止癌細胞增殖;適用於多種類型癌症包括晚期脾臟惡性腫瘤。
標靶治療
針對特定分子異常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如索拉非尼(Sorafenib)可用於某些型別的脾臟腫瘤治療。這類藥物能夠選擇性地作用於腫瘤細胞上的特定蛋白激酶,阻斷訊號通路從而抑制腫瘤生長。
免疫療法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吉舒達(Pembrolizumab)可用於增強身體對抗脾臟腫瘤的能力。該類藥物能解除T細胞被“關閉”的狀態使其重新活化並攻擊癌細胞;適合無法從傳統化療獲益且無明顯遠處轉移灶者。
脾臟腫瘤患者的飲食應均衡且富含營養,避免食用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的食物,如醃製食品。定期複查是必要的,以便監測病情變化及及時發現潛在併發症。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