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天發現新生兒出現黃疸高的情況,可以先進行觀察。因為每個新生兒的情況不同,部分新生兒的黃疸值會隨著日齡增加而升高,到2-4周時可自行消退。但如果超過正常範圍,則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導致,如母乳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溶血性黃疸、阻塞性黃疸等。

生理性因素
補充充足的水分
由於新生兒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體內膽紅素代謝能力較差,因此需要給新生兒補充充足的水分,以促進排洩和轉化,防止高膽紅素血症加重。
適當曬太陽
每天讓新生兒接受3次左右的日光照射,每次約0.5小時即可,但需注意避免陽光直射,並且要戴好帽子和手套,以免曬傷或曬出皮疹。
病理性因素
母乳性黃疸
若為純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在停止哺乳後黃疸水平下降,再次哺乳後又復發,此時則考慮是母乳性黃疸所致。一般無需特殊治療,暫停母乳餵養,黃疸症狀通常可逐漸緩解。
感染性黃疸
當新生兒發生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情況時,也可引起黃疸較高的現象。建議及時就診查明原因並給予抗病毒藥物及抗生素類藥物治療,如雷巴威林(Ribavirin)顆粒、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
溶血性黃疸
主要因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表現為皮膚黏膜以及鞏膜黃染,同時還會伴有貧血的症狀。對於輕度溶血性黃疸,大多不需要特殊處理,嚴重者應及時就醫,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或使用白蛋白、雙歧三聯活菌散等藥物治療,必要時採取換血療法改善。
阻塞性黃疸
常見於先天性肝膽疾病,比如先天性膽管閉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會導致膽汁排出受阻,從而引發黃疸高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應儘早遵醫囑採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如肝門空腸吻合術、肝移植術等。
除上述幾種常見的原因外,還可能與遺傳代謝性疾病有關。對於此類原因所引起的黃疸,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透過藍光照射等方式對症支援治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強護理,保持區域性清潔衛生,勤洗澡,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物,避免摩擦患處。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