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新生兒黃疸不會下降的原因較多,可分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引起的新生兒黃疸不會下降,一般不嚴重,反之則較為嚴重。

生理性原因
早產
如果新生兒為早產兒,則體內的紅血球數量會比較多,肝臟未發育成熟,不能有效分解多餘的膽紅素,就會出現黃疸數值一直不降的情況,此時需要進行藍光照射治療,並且母親要給新生兒餵乳促進排洩。
母乳性黃疸
由於新生兒進食的奶量較少或存在其他情況,如嘔吐等,造成進食的奶水不足,導致體內膽紅素排出受阻而引發黃疸,表現為非溶血性黃疸,呈現淡黃色或暗黃色鞏膜黃染狀態,無不適症狀,可暫停哺乳,改為人工餵養,待黃疸消退後恢復純母乳餵養即可。
光照不足
若新生兒出生之後沒有及時進行日光浴,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將皮膚裡的膽紅素轉換成無害物質,從而降低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如果沒有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可能會因為缺乏維生素D而導致鈣吸收不良,進而影響到黃疸值,建議家長帶新生兒適當曬太陽,以緩解相關情況。
藥物因素
部分新生兒服用抗癲癇類藥物,如癲能停(Phenytoin)等,可能會影響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因此會導致黃疸長時間不消退。對於這種情況,通常停用藥物後黃疸會逐漸恢復正常。
病理因素
敗血症
當新生兒發生敗血症時,會出現高燒的情況,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使白蛋白合成功能受到影響,導致間接膽紅素升高,而白蛋白減少又會使直接膽紅素在肝內堆積,繼而出現黃疸持續不降的現象,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頭孢曲松(Ceftriaxone)、青黴素G(Penicillin G)等抗生素藥物治療。
先天性膽道閉鎖
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是因膽管上皮生長紊亂引起的良性病變,早期可有輕度黃疸,隨著病情發展,黃疸加深並呈進行性加重,還會伴有噁心、厭食等症狀,可透過葛西手術、肝移植等方式治療。
此外,還可能是遺傳性疾病等原因導致,若發現新生兒黃疸長期處於較高水平,甚至伴隨其他不適表現,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