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或母乳性黃疸,則通常不會復發。但如果為病理性原因導致的黃疸,如溶血、敗血症等疾病因素引起,則可能會復發。

可能不會復發的情況
生理性黃疸
若新生兒僅存在單純的生理性黃疸,並無其他不適症狀,且膽紅素水平不高,一般不需要進行特殊治療,此時可自行消退,也不會出現反覆發作的現象。
母乳性黃疸
部分女性在哺乳期發現新生兒皮膚發黃時,懷疑是母乳餵養引起的不良反應,其實屬於母乳與腸肝循環障礙所致的假性黃疸,即母乳中含有抑制白蛋白結合膽紅素的成分,使非結合膽紅素被重吸收入循環而造成的暫時性黃疸。此情況下的黃疸通常可在停餵母乳3-5小時後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因此也不用擔心會復發。
可能會復發的情況
溶血
當新生兒與父親的血型不合發生溶血時,也可造成黃疸的症狀,由於溶血所引發的黃疸具有一定的特點,比如會出現貧血、肝脾腫大以及活動性黃疸等症狀,而且還會伴隨體溫升高和嗜睡表現。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及時遵醫囑使用免疫球蛋白G(IgG)、普賴鬆(Prednisone)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是由於新生兒的身體比較脆弱,所以一定要嚴格遵照醫生指導用藥,以免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此外,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則有可能會造成病情加重,從而增加復發風險。
敗血症
若新生兒患有敗血症也容易誘發黃疸現象,主要是因為細菌產生的內源性毒素刺激作用於末梢神經,使其興奮而導致皮膚黏膜蒼白、水腫及黃疸等情況。對於此類情況應及時配合醫生選擇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比如頭孢曲松(Ceftriaxone)、青黴素G(Penicillin G)等,若不及時控制感染也可能會影響身體恢復,增加復發的風險。
除上述常見情況外,如果新生兒存在膽道閉鎖、先天性代謝缺陷病等疾病,均可能導致黃疸復發的情況,需積極就診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