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甘麥大棗湯的中醫功效與作用。該湯劑以養心安神為主要目的,適用於某些特定的症狀,如失眠等,並強調了在使用時應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甘麥大棗湯77老大
甘麥大棗湯由7味中藥組成,其中一味是龍眼肉。該方劑主治臟躁病證,具有養心安神、補血益脾的功效。
甘草
性平,味甘;歸十二經。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不適症狀如嘔吐、腹痛等。
桂枝
桂枝辛溫,入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表散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肩背痠痛等症狀。
白芍
白芍微寒,入肝經。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月經不調、胸脅脹痛等情況。
麥冬
麥冬微寒,入心、肺、胃經。能夠滋陰清熱、生津潤燥,適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咽乾口渴等問題。
大棗
大棗味甘,入脾胃經。有益氣補中、健脾開胃的功效,對於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狀況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臟躁病證,若患者感到情緒低落或出現焦慮憂鬱傾向時,應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評估與指導。
甘麥大棗湯焦慮症
甘麥大棗湯中,甘草、小麥、大棗、龍眼肉、茯苓等食材可用於緩解焦慮症狀,但並不能治愈焦慮症。如果焦慮症狀嚴重或持續,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甘草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焦慮症狀有一定的作用。而小麥則可以養心安神。兩者合用能夠改善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
小麥
小麥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澱粉等物質,適量食用可起到鎮靜的作用,從而輔助減輕焦慮的症狀。但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引起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
大棗
大棗含有環磷酸腺苷,該物質能增強人體耐疲勞、抗衰老的能力,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但是大棗糖分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慎食或避免食用。
龍眼肉
龍眼肉味甘性溫,歸心經和脾經,具有補心脾、益氣血、安心神的功效,對治療氣血不足導致的心悸不寧、驚悸不安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痰溼壅盛、上火發炎者忌服龍眼肉。
茯苓
茯苓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溼的功效,對於由脾虛引起的焦慮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陰虛津傷者慎服茯苓,否則可能會加重病情。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飲食調整以管理焦慮症狀。同時,保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如散步、瑜伽,幫助促進身心健康。
甘麥大棗湯怎麼煮
甘麥大棗湯以適量清水熬煮30分鐘即可。具體方法如下:
1. 準備材料:甘草、小麥、大棗和水。
2. 將甘草、小麥、大棗洗淨後放入鍋中。
3. 加入適量清水,淹沒所有食材。
4. 大火加熱至沸騰後轉小火繼續煎煮30分鐘。
5. 關火靜置片刻,過濾掉渣滓即可享用。
甘麥大棗湯長期服用
甘麥大棗湯可用於緩解神經衰弱症狀,改善睡眠品質,促進情緒穩定,健脾和胃,養心安神。本品需遵醫囑長期服用。
緩解神經衰弱症狀
方中炙甘草、大棗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多夢、頭暈乏力等症狀;小麥則能滋養心陰、除煩止渴,對於由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虛煩不眠等也有一定效果。此方可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引起的相關症狀,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可減輕病情。
改善睡眠品質
該湯中的小麥有鎮靜催眠的功效,能夠有效提高睡眠品質,使患者從淺度睡眠狀態向深度睡眠狀態轉化,並且延長深度睡眠時間,從而達到較好的助眠效果。
促進情緒穩定
甘麥大棗湯透過調節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平衡來影響情緒活動,進而發揮其平抑肝陽、解鬱開竅之功效,有助於緩解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反應。
健脾和胃
甘麥大棗湯中的諸藥合用,既能健脾胃,又能養心神,適用於思慮過度導致的情志失常及臟腑功能失調者。該湯劑能調和營衛氣血,加強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
養心安神
該湯中的各味藥物相互配伍,共奏養心安神之效,故凡見心悸怔忡、煩躁不安、難以入寐等症時皆可用之。
本品外感發燒或痰溼停滯於裡的實證患者不宜長期大量服用,以免滋膩礙邪。用藥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食物,保持心情舒暢,以利於藥效吸收和發揮作用。
甘麥大棗湯失眠
甘麥大棗湯可用於治療因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症狀。其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1.心血不足時會導致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或易醒等症狀。該方劑中的龍眼肉、當歸等藥物可以補血養心,從而改善睡眠品質。
2.脾胃虛弱可能導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引起氣血生化之源匱乏,進而引發失眠。此方可調和中焦,以達到健運脾胃的目的。
3.情志不暢可導致肝氣鬱結,久而影響到心神,使人心煩意亂而不寧,出現難以入眠的情況。使用本方能疏肝解鬱,有助於緩解此類不適反應。
4.陰血虧損可能會誘發失眠,且常伴有頭暈目眩的症狀。透過服用上述中藥能夠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幫助減輕相關臨床表現。
5.焦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此時會出現緊張不安、難以放鬆等情況,繼而導致失眠的發生。使用此方可以輔助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狀態,緩解由焦慮引起的失眠問題。
若患者長期存在失眠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針對性處理。此外,對於甘麥大棗湯所含有的任何一味中藥材過敏者禁用。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