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並沒有專門用於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藥物。對於生理性黃疸引起的新生兒黃疸,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病理性黃疸則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給予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生理性黃疸
主要是由於胎兒在母體期間需要大量的紅血球來攝取氧氣,而出生後,多餘的紅血球會分解產生膽紅素,超過肝臟的代謝能力就會導致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療,可以透過增加日光浴和適當的按摩促進膽紅素排出,並且可以給寶寶餵食足夠的奶量,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和排氣,從而加快體內膽紅素的排除速度。
病理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
如果寶寶有先天性腸旋轉不良或先天性幽門狹窄等疾病,則可能導致膽汁淤積,引起阻塞性黃疸。這種情況下,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注射用穀胱甘肽(Glutathione)保護肝臟免受損害,同時還可以服用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來溶解膽結石,幫助恢復肝功能。
溶血性黃疸
如果是溶血性黃疸引起的新生兒黃疸,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免疫球蛋白G(IgG)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溶血情況,必要時還需及時終止妊娠。
肝炎所致黃疸
如果是因病毒性肝炎造成的黃疸,應在醫生指導下採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如恩替卡韋(Entecavir)、拉米夫定(Lamivudine)等。
敗血症所致黃疸
若是細菌感染所造成的新生兒黃疸,應遵醫囑選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消炎殺菌處理,比如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
膽道閉鎖所致黃疸
若是由膽管發育異常而導致膽道完全閉鎖引發的黃疸,應及時採取手術方式解除阻塞,術後還需要配合使用白蛋白製劑以及生長因子等營養物質,促進受損組織修復,防止出現纖維化增生等情況。
遺傳性疾病所致黃疸
針對一些遺傳性的黃疸,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透過藍光照射的方法來進行退黃,嚴重者可能還需要進行換血療法。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注意做好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新生兒著涼,還要適當給新生兒補充水分,幫助身體儘快康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