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兒的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5-7天消退。早產兒黃疸大多是在生後3-5天出現,5-7天消退,最長可延長到4周。
足月兒的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5-7天消退。早產兒黃疸大多是在生後3-5天出現,5-7天消退,最長可延長到4周。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較多,包括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需根據具體情況分析:一、生理性原因
生理性黃疸
若為輕度黃疸且無其他不適症狀時,通常屬於正常現象,家長無需過於擔心,也不用進行特殊治療,可以透過增加餵奶次數或給予嬰兒曬太陽等方式促進黃疸代謝。
母乳性黃疸
如果患兒是純母乳餵養,並伴有皮膚發黃的情況,則可能是由於母親進食過多容易上火的食物導致的母乳性黃疸,此時可以將奶粉與部分母乳混合給患兒食用,或者讓患兒暫時不食母乳,轉而改為配方奶粉餵養,一段時間之後再逐漸新增母乳,多數患兒的黃疸情況會有所改善。
病理性原因
溶血性黃疸
常見於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以ABO血型不合及Rh血型不合較為常見,表現為胎兒或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被破壞,發生溶血,產生大量的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和結合能力,致使膽紅素反流入血而導致黃疸。對於這種情況建議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藍光照射等治療。
敗血症伴梗阻性黃疸
主要是細菌感染所致,患兒常有發燒、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症狀,還會伴隨腹脹、嘔吐、腹瀉等情況。需要遵醫囑使用注射用西他利汀(Ceftazidime)、頭孢曲松(Ceftriaxone)等藥物控制感染。
除以上常見的原因外,還可能與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膽道閉鎖等因素相關,如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患兒會出現持續或反覆發作的皮膚、黏膜以及鞏膜黃染,還會伴隨大便陶土樣改變、尿色加深、營養不良等症狀。一旦確診應儘早手術治療,常用的術式主要有葛西手術和肝移植。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